保利國際拍賣(香港)有限公司首拍將于11月23日預展,11月24-25日舉行,本次香港首拍將推出油畫、書畫、古董、珠寶四個專場在內(nèi)的300件拍品。
香港保利首拍古董珍玩部分甄選歷代藝術佳作百余件,在兼顧傳統(tǒng)重要明清宮廷藝術的同時,引入高古玉器、唐宋陶瓷、青銅器等項目。其中清乾隆時期的青花八仙賀壽雙耳尊將亮相保利香港首拍。此件作品估價為HK$12,000,000-18,000,000。
作品賞析:
雍乾之際,社會審美時尚是以皇家的藝術品味為中心,在宮廷造辦諸藝百工所設計制作的各式陳設中,表現(xiàn)皇室宗教信仰的器物當為一大宗,如此件出自景德鎮(zhèn)御窯廠的青花八仙尊即是一件反映彼時宮廷對道教尊崇的佳作。其造型當自上古青銅壺化裁而來,上窄下寬,恢弘穩(wěn)健,氣派大方,頸部設雙鏤空螭龍形耳,龍身自上而下回首作攀附狀,身形矯健靈動。器身腹部斜直,外壁廣闊,最宜瓷畫,口沿和足沿分繪一周纏枝靈芝和回紋,腹部所繪八仙踏云行于海上,周圍流云旖旎,祥蝠飛舞,海面浪濤翻滾,嶙峋壽石矗立其間,靈芝、壽桃等仙草瑞果自石上生出。但見畫面上漢鐘離袒腹舉捧還魂扇;李鐵拐拄杖緊握仙葫蘆;藍采和寬衣灑帶挑花籃;韓湘子凝神遠望吹橫笛;曹國舅高抬綽板;張果老謹抱魚鼓;呂洞賓負劍直身;何仙姑輕盈持蓮,畫面布局飽滿,充滿喜慶氣氛,紋飾描繪筆觸細膩精湛,尤其細若游絲的海浪波紋頗見功力,眾仙神情精妙,仙風道骨盡顯無遺。通體施釉滋潤晶瑩,青花發(fā)色明快沉穩(wěn),幾無可挑剔之處,將盡善盡美的官窯法度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尊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方章款,筆力勁健,筆法獨特,再聯(lián)系其精美的鏤空螭龍耳和氣韻殊常的瓷繪風格可知,此尊當為唐英榷陶珠山御窯廠之“唐窯”御物。
“唐窯”為雍乾之際唐英任職督陶官時所燒造瓷器之概稱,《清史稿·唐英傳》載“英所造者,世稱唐窯”。唐英,字俊公,自號蝸居老人、陶成居士,關東沈陽人,隸漢軍正白旗,生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卒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雍正六年奉使景德鎮(zhèn)御廠,佐理窯務,充駐廠協(xié)理官;唐英一生事跡除供奉內(nèi)廷便與窯務相始終,先后榷陶二十余年之久,為景德鎮(zhèn)御廠歷史中督陶時間最長、成績最著者,其仿古采今,備諸巧妙,設計、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式釉色與器形,皆“泥形土質(zhì)都成金石之聲,錦地花紋并帶云霞之色”,技藝之精湛獨步有清一代,此式尊即為唐英自雍正榷陶御窯時創(chuàng)新之一佳例,因其造型酷似牛頭或鹿頭,故又常被稱為“牛頭尊”或“鹿頭尊”,自雍正時創(chuàng)燒后延續(xù)至乾隆御窯。雍正朝作品傳世見有青花與顏色釉,如北京故宮典藏“清雍正青花纏枝花卉螭耳尊”,與本件造型如出一轍,惟尺寸略大,高45公分,另有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清雍正仿鈞釉雙螭耳尊”,高38公分,亦略大于本件,當為同形異彩之佳作。至乾隆時期,此式鹿頭尊最為經(jīng)典的例子當屬繪洋彩百鹿的百鹿尊,清宮檔案中關于此式鹿頭尊的記載最早是在乾隆三年六月。據(jù)《造辦處活計檔·記事檔》載,是年六月二十五日乾隆皇帝下發(fā)一百五十三件瓷樣讓唐英照樣燒造,其中專門叮囑“洋彩百祿雙耳尊一件,照樣燒造不要耳子”。傳世所見確有去耳者,為日本靜嘉堂美術館所藏的一對。之后檔案中亦未見乾隆皇帝再提去耳之事,說明最后還是接受裝飾雙耳更為美觀的事實,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對鹿頭尊的造型頗費心思,重視之程度可窺一斑,這也是唐英直接督導設計這一器形的直接例證。
此尊之雙螭耳設計巧妙,幾近鏤空,頗為精巧,檢閱海內(nèi)外各大公私機構典藏可發(fā)現(xiàn),其造型與北京故宮典藏“清乾隆青花龍壽紋螭耳六方瓶”風格頗為接近,當為同一時期之佳作。關于此式六方瓶清宮檔案《乾隆七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有如下記載:“八月二十九日,司庫白世秀來說太監(jiān)高玉交青花白地雙云耳六方方尊一件,傳旨,此尊樣式甚好,著唐英照樣燒造幾件,但尊肚子坐龍不正,做時改做周正。其尊耳子不好,著唐英另改好款式耳子。再照此尊款式花樣收小些燒造幾件。惟尊肚上坐龍不用,改別好花樣。燒造得時,原樣一并送來,欽此?!碧朴⒔又己?,埋頭苦干三個月,終于在同年十一月完成任務。與文獻記載“于本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司庫白世秀將唐英照樣燒造得青花白地雙云耳六方花尊改款式耳子四件,并樣一件進交太監(jiān)高玉呈進訖”相符。而目前所見的此式六方瓶均為雙螭耳,未見雙云耳,故可推斷此種雙螭耳當為經(jīng)乾隆皇帝甄別首肯并推廣到其他器形的心愛設計,由此也可知本件八仙尊的生產(chǎn)年代也應不早于乾隆七年。并且此尊的款識也頗為獨特,與眾不同,如乾字下部寫作“丂”并略有傾斜等,查閱資料后發(fā)現(xiàn),與此最為接近的款識見有北京故宮典藏“清乾隆 粉彩黃地纏枝花紋大瓶”及南京博物院典藏“清乾隆 青花纏枝花卉紋鳩首鹿頭尊”,當出自一人所書,而二者均為典型的乾隆早期唐窯重器。另有臺北故宮“乾隆洋彩”專題展覽中發(fā)表的乾隆六年至九年洋彩瓷器中,此種寫法也占據(jù)了相當大的比例,特別是其中“乾隆七年 磁胎洋彩霽紅梅花膽瓶一對”之款字亦完全相同,而乾隆九年后則再未出現(xiàn)相同寫法,故明確了此件八仙尊的生產(chǎn)時間,當在乾隆七年至九年之間。
此外,此尊所繪八仙題材也頗有考究之處,這一主題紋飾見于瓷繪,可追溯至元代,而又以明代嘉萬時期最為流行,蓋因當時皇家崇信道教,景德鎮(zhèn)御窯生產(chǎn)了大量以道教元素為裝飾紋樣的制品,其影響深遠,以致雍乾時期御窯相同題材畫面布局仍基本沿襲了嘉萬時畫法。清代滿州貴族興起于關外,入關之前已信奉藏傳佛教,入關后重視利用儒學治國,對道教雖仍予以保護,但遠不及明朝那樣尊崇。清初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及皇帝本人對道家思想和道教方術興趣濃厚,依明朝舊例封贈正一真人,令其掌管天下道教。雍正帝是清代帝王中最為崇奉道教、重視祥瑞符應的一位,他曾裝扮為羽扇綸巾的道士,于萬機之中,刻意塑造出一種逍遙自在的恬淡,以示治大國如烹小鮮的御事之能。與此同時,他還曾于圓明園內(nèi)煉丹制藥,邀約道士,耽于道術。雍正對于道家術法的渴求,自然地呈現(xiàn)于御用制器的審美之中,因此,雍朝瓷器不乏以道教裝飾題材的作品。此尊與雍正御窯一脈相承,其精細的畫法與前朝并無二致,相同的題材可見上海文物商店舊藏雍正御窯所出青花八仙碗,筆法分毫不差。除八仙外,畫面中出現(xiàn)的靈芝、壽桃也是道教中祥瑞的象征,整器充盈著道家“長生無極”的美好寓意,而表現(xiàn)手法又極為高妙優(yōu)雅,絲毫不見乾隆后期乃至嘉慶的喜慶堆砌,在清代御窯中堪稱獨樹一幟的雋品。如此精彩的設計,我們有理由推斷他對道教有著深刻的理解,是一位忠實的道教信徒,同時又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而這位出色的設計者,也自然是非唐英莫屬。唐英對道教的崇信,可從乾隆五年、六年他私燒敬奉給京城各處廟宇道觀的青花五供中看出些許端倪,這些供器目前散見于海內(nèi)外各大博物館及拍賣市場,計有十余件(對),所供奉的神靈多為天仙圣母、東岳大帝等這類祈求多子、護佑平安的道教神仙?;蛟S正因他有所信仰,方能設計燒造出如此精美而又蘊含深厚宗教寄托在其中的藝術杰作。
其實至乾隆時期,藏傳佛教對皇室的影響達到頂峰極致,乾隆帝更是從個人行為和國家行為兩方面去實踐著他的崇佛信念,其自命為“佛心天子”,宮廷與道教的關系漸趨冷淡,尤其在唐英之后,乾隆官窯已極少再見此類以道教為主題的大型陳設御瓷,鹿頭尊也多以百鹿尊的形式出現(xiàn)。與本尊可資比較者見于北京故宮典藏“清乾隆 青花八仙圖葫蘆瓶”,主題紋飾、雙耳造型與本件有著明顯的一致性,故宮出版物中也直接稱其為唐英的創(chuàng)新之作;而最為接近的則見于香港蘇富比1980年11月26日拍賣,編號174“清乾隆 青花八仙尊”,惟口沿紋飾、壽石之靈芝與空中蝙蝠的布局略有差異。故念及此處,此尊也可作為雍正御瓷精雅的藝術趣味在乾隆官窯華美瑰麗的光暈下的延續(xù),可謂是督陶官唐英的心血之作,“唐窯”典范,凝結了雍乾二人共同的審美追求,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