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不卡AV,日韩理论中文在线观看,99re99在线精品视频,性色免费视频福利

  • <rt id="u6qj8"></rt>
      • <source id="u6qj8"></source>
          景德鎮(zhèn)市傳統(tǒng)粉彩瓷研究院
          ?

          新聞資訊

          Category Classification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拍賣透視

          元青花《鬼谷下山》瓷器故事

          來源:景德鎮(zhèn)市傳統(tǒng)粉彩瓷研究院 時間:2014-07-31 編輯:張博 點擊:2375

          元青花 鬼谷下山  作為縱橫家的鼻祖,鬼谷子的名字一直為人們所熟悉,他的多位弟子也在中國歷史上留史清名,以他和他弟子為藍本的故事也多在后世藝術(shù)品上多次出現(xiàn)。2005年在倫敦佳士得藝術(shù)品拍賣會上,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格外受人矚目,1568.8萬英鎊的成交價,創(chuàng)下了中國藝術(shù)品拍賣價格的新高,令人歡欣鼓舞。

          作為縱橫家的鼻祖,鬼谷子的名字一直為人們所熟悉,他的多位弟子也在中國歷史上留史清名,以他和他弟子為藍本的故事也多在后世藝術(shù)品上多次出現(xiàn)。2005年在倫敦佳士得藝術(shù)品拍賣會上,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格外受人矚目,1568.8萬英鎊的成交價,創(chuàng)下了中國藝術(shù)品拍賣價格的新高,令人歡欣鼓舞。

          “鬼谷下山”大罐高27.5cm,徑寬33cm,素底厚圈足,肩豐圓,短直頸,唇口稍厚。在罐體上,以鮮活青料繪一清癯道者,乘坐轡以虎、豹之雙輪車,尾隨兩個步行兵卒,行至一溪澗板橋。道者身后跟著一縱馬佩弓的少年將軍,右手搖一旌旗,上繡“鬼谷”二字。將軍身后山石嶇,山后轉(zhuǎn)出一位騎駁馬的文官,身著朝服、朝冠,左手執(zhí)笏,回首顧盼,座騎英挺矯健,人物刻劃流暢自然, 神韻十足。罐頸繪有一道波浪紋,罐肩繪纏枝牡丹紋,罐底則繪含吉祥紋的蓮瓣。

          從圖案及發(fā)色看,該罐是由畫藝極其精湛的畫師以上等青料繪制,構(gòu)圖則取材于同時期的木刻板畫。已知有著錄的與該罐同樣繪以人物故事的青花罐,世上原本僅存7件,該罐應(yīng)是從未曾著錄過的第8件。該罐頸部所繪的波浪紋可在其它的6只青花罐上見到,并與大衛(wèi)得基金會所藏,帶“至正十一年款”(1351年)的一對青花大瓶上的波浪紋非常相似。8只罐中,有3只罐肩上繪纏枝蓮紋,有一只罐繪混合花卉紋,包括本罐有3只罐繪纏枝牡丹紋(波士頓博物館所藏罐肩上及足部均未加紋帶,參看朱裕平著《元代青花瓷》,文物出版社,上海,2000,229頁,8-57號)。本罐是8只罐中惟一一件足部蓮瓣內(nèi)繪有吉祥紋者,與“大衛(wèi)得”對瓶上所繪相似,而其它6只罐蓮瓣均內(nèi)含下垂如意紋。值得一提的是,本罐上的牡丹紋與“大衛(wèi)得”對瓶瓶足上所繪者也非常相近,由此推測其制作時期極可能近于1351年?! ?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shù)館所藏著名的青花魚紋罐,與本罐也有許多值得注意的相近之處。從裝飾上來說,兩罐足部蓮瓣均含吉祥紋飾,且火珠紋均是隔瓣出現(xiàn);頸上波浪紋也極其相似,肩上牡丹紋則不僅相似,其整體布局竟是一模一樣。再觀察其拉環(huán)與修胎,也是十分相近,幾乎可說是出于同一工匠之手。雖然兩罐裝飾主題不同,但其畫工均是極為精湛?! ?/span>

          元朝時期雜劇盛行,而罐的器型正適用于描繪敘事性圖案,因此這些罐上時繪有元曲或通俗故事。如東京出光美術(shù)館所藏之罐上所繪“昭君出塞”,便取自馬致遠《漢宮秋》雜劇。裴格瑟斯基金會藏罐則取材《三國志演義》之“三顧茅廬”。安宅美術(shù)館舊藏罐繪有“周亞夫屯細柳營”一景,出自鄭光祖《細柳營》雜劇。繪有相同題材的還有伊東氏收藏的一罐,不幸毀于二次大戰(zhàn)間。但從現(xiàn)存照片上可見此罐之足部蓮瓣也含吉祥紋飾,是所知除本罐外惟一一件敘事圖罐繪有吉祥紋的。雖然伊東氏罐與安宅舊藏罐所繪題材均出自《細柳營》雜劇,但畫面場景并不相同,波士頓館藏罐繪的是“尉遲恭救主”一幕。此外還有一罐繪有膾炙人口的《西廂記》“焚香”一景,現(xiàn)在亞洲一私人收藏家手中。倫敦維多利亞亞伯特博物館所藏著名的青花梅瓶,其題材也出自《西廂記》,上繪“拷紅”一景。而之前曾在英國鐵路基金會藏品中的青花罐,則繪有雜劇孟月梅寫“恨錦香亭”其中一景,“錦香亭”三字橫寫匾上。曾由德川家收藏,亦是萬野美術(shù)館舊藏罐上所繪之圖,據(jù)考證出自雜劇《百花亭》中一景,敘述的是王煥與妓女賀憐憐的愛情故事。

          這件元青花大罐上所繪的圖案別具特色,值得一書。經(jīng)過考證,其故事出自“新刊全相平話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后集”?!捌皆挕奔此纬挶?,為說書人之底稿,文字淺白近口語,是后來小說的前身。其中一種專門講說前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zhàn)者又稱講史,于元代大盛。雖以史實為本,卻多摻雜稗官野史,怪力亂神,受道教影響深遠。“樂毅圖齊”敘述戰(zhàn)國時代燕、齊兩國之戰(zhàn),燕國拜樂毅為將攻打齊國,破臨淄,連下七十城,于莒、墨二城卻屢攻不下。齊國宴請軍師孫臏使反間計,克燕致勝,收復失地?!皹芬銏D齊”為全相平話五種之一,由至治年間(1321-1323年)建安(今建甌)虞氏所印,樵川吳俊甫刻板。原本僅存一,現(xiàn)藏于日本內(nèi)閣文庫,是現(xiàn)存最早的講史話本。此青花罐上所繪即是其中之一段“鬼谷下山”,與元至治年間刊本上之板畫非常相近。建安為元代坊刻重鎮(zhèn),而與景德鎮(zhèn)之間交通便捷,其影響陶瓷工匠之處正體現(xiàn)在這幾件繪有板畫題材的青花器上。難得此罐繪圖有原本板畫傳世以資比較,對于這方面的研究影響重大。

          孫子為鬼谷子徒弟,與師叔黃柏陽(樂毅之師父)交戰(zhàn)被擒,齊國遣使節(jié)蘇代前來求鬼谷子下山救之(鬼谷子為王翊之號,因其隱居鬼谷,故得名)。鬼谷子答應(yīng)前往搭救孫子,于是一行下山。

          板畫及罐上均描繪鬼谷子乘坐一車,跟隨二步卒,蘇代則騎馬回峰,殿一行之后,兩圖構(gòu)圖至此大致相同。所不同者,罐上于鬼谷子及蘇代之間增畫了一少年將軍,英氣勃發(fā),縱馬而行。此人板畫上雖無, 平話文字卻有記載,其名獨孤角,其父獨孤陳為齊國將軍,與孫子同陷陣中,因自告奮勇,領(lǐng)三千部下,同往搭救。

          另一差異處,在于文字中及板畫中均描繪鬼谷子乘二虎車,而罐上鬼谷子座車則由一虎一豹所拉。平話本受道教影響甚大,將鬼谷子、孫子等縱橫家全以道士稱之,又令身懷法術(shù)。此處出入,很可能是工匠將鬼谷子王翊與道士王暉混淆所致。宋賈善翔《高道傳》(卷一)記載:“道士王暉者,魏時人。白羊公子之弟子也。居華岳熊牢嶺洞真觀,常種黃精于溪側(cè),則虎為之耕,豹為之耘;出入亦乘虎豹,具配羈轡,行鞭策,如人乘馬無異……”

          元時道教興盛,不但話本,連雜劇中也常有道教題材,故一般百姓對道教中神異故事甚為熟悉。而莒、墨之事,史載為田單所為,與孫臏無涉,鬼谷下山云云更是說書人杜撰。

          該罐的繪圖風格與幾件梅瓶上的畫風有可比較之處。除了前所提及的維多利亞亞伯特梅瓶外,其中兩件藏于波士頓美術(shù)館,一個繪有八仙中四仙,一個則畫有《三顧茅廬》故事。另外一件梅瓶與本罐風格最為接近,于1950年出土于江寧牛首山的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墓中,現(xiàn)藏于南京博物館。其上所繪“蕭何月下追韓信”一景中之蕭何,與本罐之蘇代有異曲同工之妙,馬匹之描繪也非常神似;再者,本罐底之吉祥蓮瓣紋與梅瓶肩上之紋帶相同,而樹木、花竹、蕉葉及山石等畫法,幾乎出于同一人手筆,最少是同一作坊的作品。還有值得一提的是,本罐與南京梅瓶足部蓮瓣紋上方都交錯畫有一圈蓮尖紋,與本罐畫風有相近之處的維多利亞梅瓶及伊東氏罐,也有此紋帶。

          傳世的玉壺春瓶中也有幾件繪以人物故事圖。其中風格最接近的是1956年于湖南常德出土,現(xiàn)藏于湖南省博物館的一件瓷器,上繪一軍官,后有一兵卒手持軍旗,旗上繡“蒙恬將軍”四個大字。除了此件之外,只有一件曾由繭山氏舊藏的《三顧茅廬》圖玉壺春瓶其上繪有一板橋,可與本罐之板橋稍作比較。不過這些玉壺春瓶繪圖大多潦草松散,不如一般罐與梅瓶上之畫工精湛,更不如本罐及南京“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上的超群畫技及意境。

          這件元青花大罐由Haron van Hemert tot Dingshof男爵于20世紀20年代在中國購得。第一次大戰(zhàn)時他曾在荷蘭海軍服役,被派駐北京(1913-1923年),為荷蘭使節(jié)護衛(wèi)軍司令,且負責德國和奧匈帝國等使節(jié)及領(lǐng)地之安全,退休前官至大將軍。他愛好藝術(shù),收藏廣泛,尤對中國瓷器之喜愛。有趣的是,他購買此罐之時,元代還未被認定能做出如此精品瓷器,因此他以為此罐為明代作品。雖然“大衛(wèi)得”對瓶已提供了有力證據(jù),但西方專家卻還是一直等到1968年克里夫蘭美術(shù)館舉辦“蒙古統(tǒng)治下的中國藝術(shù)”(Chinese Art Under the Mongols) 展覽會后,才對元代瓷器重新加以青睞,像這件元青花大罐般的精美瓷器,才被重新斷代為元朝作品。有趣的是,該罐在大將軍家里,一直未受到重視,多年被放在墻角處當作容器,用來盛放雜物等,直到佳士得的專家來到他家后,慧眼識珍,這一傾城之寶才得以重現(xiàn)輝煌。

          Copyright ? 2012 景德鎮(zhèn)市傳統(tǒng)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郵箱:jdzcyjyx@163.com  贛ICP備1901296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