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發(fā)展,其形式也在潛移默化的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fā)展,在國外日漸流行的私人洽購也開始頻繁出現(xiàn)在國內舉辦的各大拍賣會上。
打開佳士得的官網頁面,在委托拍賣一欄能清晰地看到“私人洽購”業(yè)務。它以一對一形式為委托人與買家制定切合雙方需要的洽購方案。除此之外,蘇富比也常年進行私下交易。如去年的“蘇富比北京藝術周”上,在總值13億的藝術品中,蘇富比(北京)的貢獻率只占10%,絕大多數(shù)為私人洽購藝術品。這讓蘇富比的交易額每年都有所提升。
私人洽購所涉藏品包括書畫、瓷器、錢幣、古籍等,只要客戶有需求,拍賣公司就會按照擬售的物品類別聯(lián)絡合適的買家。從總體看,國內外的私人洽購大體相同,不過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一些差別。國外的私人洽購是全方位的,它更多開展的是一項單獨業(yè)務,它脫離了拍賣的形式,甚至有的藏品拿出來只是為了“賣”。但國內的拍賣行開始嘗試私人洽購的時間很短,多半都是基于拍賣過程中估價太高或者流拍,私下調整價格、傭金等之后再賣出。在投資者看來,私人洽購的靈活性讓買賣雙方可以有效溝通,但拍賣卻一視同仁。
私人洽購雖然在國內發(fā)展時間尚早,卻因其一對一的優(yōu)質服務以及私密性越來越受到認可。為何私人洽購會獲得成功?
中國名瓷網分析,首先是藝術市場長期以來,一、二級市場缺乏正確的市場助推力。而私人洽購所能聚集人脈和資源。因此,私人洽購展一經推出,就引起實力藏家的極大關注。
其次,一級市場由于客戶缺乏對藝術品有效評估的能力,同時藝術家也缺乏渠道與客戶溝通,造成市場缺乏活力。而私人洽購可以為客戶提供一個比較有效的針對藝術品價值和未來潛力的評估方案,使得藏家信心增加,入市意愿積極。同時,洽購也拉近了藏家與藝術家的距離,形成互補式的良性互動。
再者,龐大的市場資金在私人洽購展上找到了盈利方式,而洽購展所能提供的藝術品卻是有限的。這樣一來,私人洽購的成功則可想而知了。一些業(yè)內人士對此趨勢表示看好,但他們也認為,拍賣行更善于拍賣,所以未來私人洽購應該不會趕超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