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青花纏枝蓮花紋盤
青花瓷器發(fā)展到了明代,已經(jīng)成為景德鎮(zhèn)陶瓷的主流產(chǎn)品,由于繪畫所用鈷料和繪畫題材、筆法的不同,明代各時期青花呈現(xiàn)一種千姿百態(tài)之狀。終明一朝,青花瓷器雖各具千秋,但鼎盛時期非永樂、宣德莫屬??芍^“發(fā)前古之未有,開一代之奇葩”。
永樂、宣德時期青花色澤深厚透入釉骨,往往出現(xiàn)湮散現(xiàn)象和黑色斑點,顯得濃艷優(yōu)雅,很像水墨畫一般妙造自然,別有風(fēng)趣。所以歷來為人們所喜愛,成為青花典范。其精品也一向被列為青花之冠,實至今日仍珍同供璧。日前,有幸征得一件明代永樂時期的青花纏枝蓮花紋盤,盤心繪六朵纏枝蓮紋作主題紋飾,為永樂青花同品種中尺寸最小者,小巧可人。盤外壁自口沿而下分繪回紋、纏枝菊紋、卷草紋圖案,內(nèi)壁繪卷草紋與八朵纏枝蓮紋,盤心開光內(nèi)繪纏枝蓮紋,繪畫流暢,釉色肥瑩,青花呈色極富層次,鐵銹斑深入胎骨,為同類器之精品佳作。
明代瓷器上之植物紋飾,花朵及葉片大多呈現(xiàn)自然而對稱的排列方式:一種為自然呈現(xiàn),講究形似,如此盤內(nèi)沿所繪;另一種則以意創(chuàng)造,略重神似,葉片卷曲而繁復(fù),裝飾性稍強(qiáng),如盤心所繪。后者亦可見于明初佛像,以蓮花作為純潔的象征。相同紋飾之例,伊朗阿德比爾圣廟舊藏中有兩件,錄于John Alexander Pope著《Chinese Porcelains fromthe Ardebil Shrine》,華盛頓,1956年,編29.118-19,圖版36(右下);Basmadjieff藏品中另有一件,于此件成對,售于倫敦蘇富比(微博)1972年3月14日,編號129;Scheinman收藏中亦有一例,曾展于《Born of Earth and Fire》,巴爾的摩藝術(shù)博物館,巴爾的摩,1992年,編號203。有一相同紋飾宣德款作例,藏于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載于Harry Garner爵士,《Oriental Blue and White》,倫敦,1954年,圖版16。
著錄:英國Eskenazi圖錄,1994年6月,編號14
Copyright ? 2012 景德鎮(zhèn)市傳統(tǒng)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郵箱:jdzcyjyx@163.com 贛ICP備1901296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