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猜這個元青花梅瓶值多少錢?”一日,筆者在北京一位藏家的家里,看到一只元青花梅瓶擺在客廳的博古架上,梅瓶發(fā)色深沉,結晶斑透古滲胎,畫工流暢,人物故事生動。
“怎么也得幾十萬元以上吧?您就隨便一擱?”藏友笑而不語,從抽屜里拿出一本拍賣證書,翻開證書,不禁讓人倒吸涼氣,只見上面一邊蓋著某知名拍賣公司的大印,一邊寫著元青花梅瓶拍賣成交價:880萬元人民幣。而這位藏友卻很鎮(zhèn)定地說:“別緊張,證書是真的,東西是新的!”
“怎么可能?這家公司好幾年前就拍出過單價幾千萬元的藝術品,新東西,敢給你發(fā)拍賣證書?”聽到記者的質疑,金先生不慌不忙,“真的是我拍來的呀,不過,賣家是我,買家還是我。”他取出一個大信封,里面“鐵證如山”:一本該拍賣公司印刷的春拍圖錄,翻開赫然就有這只梅瓶;一張寫著“4萬元手續(xù)費收訖”的拍賣公司收據(jù);一個參拍號;一張拍牌。
不知道這個事例,能引發(fā)大家什么樣的思考呢?大家對于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還能繼續(xù)報以信任嗎?屢創(chuàng)奇跡的中國,在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藝術品交易市場,這是“水腫”還是實力?現(xiàn)在中國名瓷網就帶您來一探虛實,充分了解當下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現(xiàn)狀。
雖說按照行業(yè)規(guī)定,賣家是不可以參拍,但是又有誰去執(zhí)法?所以,或者找人、或者親自上陣,在賣場上舉牌為自己的拍品當“托兒”,已經是行內公開的秘密。知假拍假有以下幾種情況:
以假充真
希望能把仿品買給“水魚”的賣家,有時候真能碰上“二把刀”,賺個盤滿缽滿,如果賣不出去,賣家就索性自拍自舉,拿到拍賣證書,造成“流傳有緒”的假象,積累下次拍賣成“真”的基礎。
為藏品制造“好出身”。
比如這位藏友的梅瓶“拍”出去后,不僅上了拍賣公司的圖錄,還被各大知名媒體報道,將來如果想把這個梅瓶出售,圖錄、成交記錄、媒體報道都齊全了,再加上一個完美的收藏故事,這就是一件“流傳有緒”的真品,將來無論是再次上拍還是賣給私人,都有了價格基礎。
洗錢行賄
比如某人有1000萬元灰色收入要“洗白”,他可以拿一件不值錢的藏品上拍,讓朋友用這1000萬元買下這件藏品,三倒兩轉,1000萬元便成了自己的“合法所得”。行賄,公權力擁有者把自己的藏品拿去上拍,想行賄的人自然踴躍捧場,當“送財童子”。
中國名瓷網啟示: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突飛猛進,是“水腫”還是實力?這是一個雙面性的問題,我們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一味的去忽視和縱容拍賣市場上的知假拍假現(xiàn)象。我國只有建立規(guī)范的法律法規(guī),并采取強制措施,才能讓我們中國成為靠真正的實力發(fā)展起來的最大藝術品交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