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jié)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漢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的元宵節(jié),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xù)。元宵節(jié)又被稱為“上元節(jié)”。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jié),其樂融融。
花燈,又名“彩燈”、“燈籠”,起源自漢武帝于農歷正月十五日于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jié)點燈的開端。每到這時,各式花燈高懸街頭五彩繽紛?;敉ǔ7譃?/span>吊燈、座燈、壁燈、提燈幾大類,它是用竹木、綾絹、明球、玉佩、絲穗、羽毛、貝殼等材料,經彩扎、裱糊、編結、刺繡、雕刻,再配以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制作而成的綜合工藝品,也是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手工藝品。
花燈的制作歷史悠久,隨著時代的變遷,在材質和造型上都有很大的變化。現在許多地方的花燈都已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種類也是非常之多,大致可分為傳統(tǒng)花燈和現代花燈兩大類。紙、竹、綢緞、木是很常見的傳統(tǒng)素材,彩綢、塑料、陶瓷、琉璃、玻璃等則是現代的材料。傳統(tǒng)花燈包括民間工藝燈、彩樓燈、燈棚、迷宮燈、樹燈、水燈等?,F代花燈是在傳統(tǒng)花燈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包括機械燈座、故事燈組和流動燈車等。
在今年的元宵節(jié),許多地方就首次融入陶瓷元素,以陶瓷為原料制作了一盞花燈。例如今年淄博的——“瓷鑄吉祥”,是由花燈藝人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在現場制作完成的,總共用了盤子、碟子、酒杯、湯匙、花盆、茶杯、湯碗等瓷器八萬件,非常精美。
一盞盞的燈除了像是黑夜里的小螢火蟲,不同的造型也訴說著提燈人在新年的愿望。中瓷文化以“瓷”為媒,讓我們通過一件件精美的瓷器,表達我們的祝福——瓷祝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