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三彩瓷
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種之一,是以黃、綠、紫三色為主的瓷器,其實并不限干此三色,但不用紅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巳刻劃好的紋樣內,再經低溫燒成。因色彩中沒有紅彩,故名 "素三彩" 。此品種創(chuàng)燒始見于明代成化朝。但是它與成化斗彩一佯,不但不見干明清文獻記載,早期也不見專門論述。從目前的資料看,景德鎮(zhèn)素三彩的燒制當以明代成化制品為早,正德時的最好,其釉面亮青肥腴,彩料細潤,色澤濃艷厚實,紋飾灑脫自然,有明一代,十分突出。清代康熙朝的素三彩器極負盛名,對成化、正德兩朝的三彩瓷和嘉靖、萬歷色地重疊工藝多有繼承,還燒成了釉上藍地素三彩和墨地素三彩。此外還發(fā)明出在素胎上刻劃出紋飾輪線,繪以圖畫,涂以釉彩,其工藝標新立異,品種豐富多樣,質樸雅潔,黃色地、紫色地、米色地、虎皮釉等反復交替使用,變化莫測而頗具匠心。
明清素三彩的區(qū)別在于:明代三彩瓷高溫燒胎前,在需畫紋飾的地方暗刻紋飾并不涂釉,其余地涂釉后高溫燒出白瓷,在無釉的地方彩繪紋飾,低溫第二次燒成;而清代的素三彩一般先刻暗紋,全器罩白釉后高溫燒成,彩繪紋飾后低溫再燒。此外,康熙時還有少量作品是在高溫燒好的素白胎(有的先刻暗紋)上涂低溫并回彩,再低溫燒,因為是以低溫釉為地,白釉極薄,牙黃色,沒有高溫釉肥潤似玉的效果。另外,和五彩斗彩一樣,清代的素三彩彩色比明代豐富得多,出現釉上藍、水綠、淡黃等色,色彩多但紋飾淡雅、疏朗、清秀,即使紋飾繁密,亦布局合理得當,邊飾講究,繪畫精細,和明代的相比有天壤之別。素三彩器在康、雍之前較多,以后各朝少有燒造,清末民國多有仿制,終無法與真品相媲美。與五彩瓷相比,素三彩瓷略少紅顏,但工藝講究,色彩搭配沉靜雅素,既不失富麗之態(tài),又更顯成熟穩(wěn)重之氣。
明清素三彩不使用紅釉的原因
明清素三彩瓷有個共同的特點是幾乎不使用紅色釉,造成這一現象主要是由于明清紅釉發(fā)展的歷史局限性。眾所周知,明朝御廠制瓷時的紅釉主要有高溫釉下彩釉里紅與低溫釉上彩礬紅兩種:
1.高溫釉里紅釉里紅是一種燒制難度較大的色釉,如果使用高溫釉里紅,則不如直接制作釉里紅器或青花釉里紅器。如果僅在器物局部使用釉里紅,其它部位再使用二次低溫色釉,則無疑增大了制作難度,導致程序繁雜、難度增大,發(fā)揮不了素胎瓷優(yōu)勢,因此素三彩中沒有使用釉里紅釉。
2.低溫釉礬紅低溫礬紅雖然屬于低溫釉,但是它有個致命弱點,就是太薄,不像黃、綠、紫等低溫色釉具有一定的釉層,可以覆蓋在素胎表面對其形成一定保護、美化作用。因此,要想在素三彩上使用礬紅,必須將其施在其它低溫彩釉上。而由于紅釉需要在其它色釉之上,進行多次加工,非常繁瑣,因此除了在明正德時期御廠曾使用類似方法制作素三彩紅釉外,以后幾乎不復使用。
綜合以上原因,整個明清時期基本沒有合適的低溫紅釉可供素三彩瓷制作使用,因此導致缺乏紅色調。
綜上所述,“素三彩”瓷在明初永宣時期開始迅速發(fā)展,至成化朝形成一個歷史制作高潮,隨后,由于斗彩、五彩瓷的大量制作,使其失去優(yōu)勢與規(guī)模。后來,清康熙時期再次形成素三彩制作高潮,但不久又被斗彩及新興粉彩瓷淹沒,“素三彩”瓷再次走向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