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升三級圖】瓷器紋飾。流行于清代。平升三級為舊時祝親友官運亨通之辭。瓷器上繪瓶(平)、笙(升)、三戟(三級),以諧音取其意。
【四季風景詩】瓷器裝飾的一種。見于清乾隆粉彩山水轉(zhuǎn)頸瓶。在器物的開光處,繪春、夏、秋、冬四季風景,每季風景畫上分別題寫“春到人間饒富麗,柳煙花雨總宜人”、“澹月梧桐影,輕風蘿薛香”“梅帳春融雪,松窗月舞龍”等詩句,書體依次為隸、揩、行、篆四種。
【印花】瓷器裝飾的技法之一。用刻有裝飾紋樣的印范或印戳,在尚未干透的陶瓷坯體上印出花紋,或用刻有紋樣的范制坯,直接在器物上留下花紋,稱為印花。瓷器印花始見于漢代。宋元時期南北許多窯口的產(chǎn)品均盛行印花裝飾,以耀州窯、臨汝窯、定窯、景德鎮(zhèn)窯較為著名。
【對聯(lián)】瓷器裝飾的一種。流行于清代??滴跷宀始咏疱\地瓷器中,在菱形開光中書“聰明當此發(fā)”(上聯(lián))、“步步是蓮花”(下聯(lián))的對聯(lián),并書“錦地永?!睓M批。
【龍紋】瓷器常見紋飾之一。龍既是古代封建帝王權威的象征,又因傳說它能登天入淵、行云降雨而成為民間喜聞樂見的形象,所以自古以來就被廣泛地裝飾在陶瓷上。戰(zhàn)國至唐代,龍多作堆貼、捏塑、范印等主體形象。浙江上虞唐 “乾符六年”(879年)墓出土的青瓷蟠龍罌,頸部堆塑一條長形的龍,張牙舞爪、騰云欲飛。五代的龍紋多為刻劃的平面圖案,常與祥云、波濤、寶珠組合在一起。宋元時代有印花、剪紙、繪畫、貼花的品種。明清兩代以繪畫的龍為主,亦有刻劃、印花者。除了云龍和龍濤紋題材外,還出現(xiàn)了花間龍、蓮池龍、翼龍、正面披發(fā)龍、立龍等形式。
【白頭偕老圖】明清瓷器紋飾。白頭鳥,大小如畫眉,老則白頭,又名白頭翁,舊時既把它作為長壽的象征,又往往將之比作夫妻恩愛終生,白頭偕老。瓷器畫面上繪一對白頭翁,即寓祝愿夫妻“白頭偕老”之意。
【納福迎祥】清代瓷器紋飾。畫面主兩個孩童將蝙蝠放入罐中,題為“納福迎祥”。
【伯牙攜琴訪友圖】伯牙,春秋時人,善彈琴。據(jù)《樂府解題》載:伯牙學琴于成連先生,三年不成。后隨成連至東海蓬萊山,聞海水澎湃,群島悲號之聲,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從此琴藝大進。與鐘子期為友,所奏《高山流水》,曲意皆為鐘之期悟出,世稱知音。明清瓷品上繪有伯牙攜琴訪友圖。以明成化圖案最為精美,伯牙、琴童及所攜之琴皆用青花勾勒,伯牙衣紋中填水綠彩,琴僮的衣服著礬紅色。松樹、野菊亦用青花繪成,枝葉加綠色,花著以黃彩龍紋】瓷器常見紋飾之一。龍既是古代封建帝王權威的象征,又因傳說它能登天入淵、行云降雨而成為民間喜聞樂見的形象,所以自古以來就被廣泛地裝飾在陶瓷上。戰(zhàn)國至唐代,龍多作堆貼、捏塑、范印等主體形象。浙江上虞唐 “乾符六年”(879年)墓出土的青瓷蟠龍罌,頸部堆塑一條長形的龍,張牙舞爪、騰云欲飛。五代的龍紋多為刻劃的平面圖案,常與祥云、波濤、寶珠組合在一起。宋元時代有印花、剪紙、繪畫、貼花的品種。明清兩代以繪畫的龍為主,亦有刻劃、印花者。除了云龍和龍濤紋題材外,還出現(xiàn)了花間龍、蓮池龍、翼龍、正面披發(fā)龍、立龍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