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是封建社會“回光返照”的時期,龍紋以新的形象出現(xiàn)。這時的龍首變化很大,過去長長的“豬咀”縮了,顯得下顎比上顎長。康熙時龍口形略帶圓,雍正時則顯方形,張口的龍,舌隨下顎伸出,舌尖上卷,不像明初的戟狀,也不像明后期的匕首狀。上下顎的須,康熙時呈鋸齒狀,以后則分兩邊,或分成兩束長密的羊須狀。上顎鼻翼的兩側(cè),長出特別長而卷曲的須。頭部的角,長而顯直且分叉,比過去顯大,雍乾后期角的分叉則成山字形。明代龍頭毛是成束的疏毛,呈向上或向后斜上沖勢;這時的頭毛細密成蓬(康熙時還有向后斜沖,后期則向后垂或向兩側(cè)分向),為了繪成老龍形,下顎都有細密鬃須。龍的眼睛,康熙時略長形,雍乾后則顯圓。龍的爪,已不似明代鷹爪,五趾相靠成“風(fēng)車”狀。其時的龍爪,拇趾與食趾相距較大,趾甲顯得細小,沒有元、明時的三角形那種鋒利感。所以,清代龍爪給人以有形無力之感。
Copyright ? 2012 景德鎮(zhèn)市傳統(tǒng)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郵箱:jdzcyjyx@163.com 贛ICP備1901296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