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陽窯 因在河北省曲陽縣境澗磁村,故名“曲陽窯”。是我國宋代著名的定窯白瓷產(chǎn)地。資料記載《舊唐書·河北道·定州上》 “曲陽窯地處河北曲陽縣澗磁村(唐宋屬龍泉鎮(zhèn))”。曲陽窯自唐初開始燒造瓷器,中晚唐模仿刑窯燒白瓷,如玉璧底碗,五代時期花口形碗、杯、缽等大增,釉色澤純白或略青。器物底部刻畫“官”、“新官”。
在澗磁村窯區(qū)的北宋堆積層下,有晚唐五代的黃釉、黃綠釉、褐綠釉和白釉碗、盆的碎片,故習慣上將這部分宋以前的遺存稱作“曲陽窯”。曲陽窯白瓷器皿,有碗、盤、托盤、注壺、盆、三足爐和玩具等。器形特點是沿口均折邊成厚唇,豐肩,平底,底加圈餅狀實足,也有玉壁形底的。胎骨厚實,斷面較粗,胎色略呈灰,黃。采用蘸釉法,器物外壁的腹部至底部不施釉。釉的質(zhì)地隨器物不同而異,胎體厚重的器物施釉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白里泛黃,釉水凝聚處多呈淚痕狀;釉面不開片。胎質(zhì)細膩潔白者,則施很細的白釉,釉面瑩潤,潔白如玉,是曲陽窯白瓷的佳作。五代時期的白瓷,以唇口碗較多。唇口的作法是在成型后把碗口翻折過來粘合,使口外形成一條凸出的口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