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前,在九村山腳下,劉氏的祖先們點燃了做瓷的第一把熊熊燃燒的烈火。中華大地上,陶瓷制作歷史悠久漫長。作為潮州市的文明古城,饒平是中國古瓷都和陶瓷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有考古為證,早在四千多年前,這里的先民就能做出精美的印花刻紋硬軟質陶瓷了。
早在宋朝中期,劉氏的祖先們便選擇了這方水土,他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有一天,靠山種植的人們偶然發(fā)現,雨水沖刷后,山體裸露出的土壤顯得不同一般。好奇的人便開始拿捏它,用它制作各種不同造型物品,經過太陽光的曬制后,這些器皿的硬度讓部分人感到這些土壤的特殊性。聰慧的九村人有的索性放下農活,開始對瓷土做進一步的研究了。
起初的人們,靠著想象,借助自然的力量,用水車轉動所帶來的動力,用大木墩敲打著最原始的原料,這種工具就是機兌。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機兌捶擊著瓷土也拍打著大地,發(fā)出有力的節(jié)奏聲,仿佛向世人傳達九村制陶的歷史。
當時沒有任何模型可以參考,他們用藤條圈成一個個圓形,按照這些土生土長的圓形,靠著勤勞的雙手,做出了九村最早的陶瓷模型。在山腳挖了一個比較大的土坑作為燒瓷的窯,墊上茅草,放上干水的胚,一層瓷胚一層茅草的疊放滿整個窯。人們開始連續(xù)不斷地在上面燒著柴火,紅紅的火焰映紅了九村的夕陽。差不多經過一天時間的燒制,再經過數天的等待,就可以出窯。
由于當時條件的不成熟再加上經驗的匱乏,這些成型的瓷就是原始的粗瓷了且成功率很低。這樣的燒制方法差不多有一兩百年的時間,人們發(fā)現這樣的窯爐不利于達到火的最高溫度,且柴火的利用率低。怎樣才能既能讓火的溫度達到最高,而且火能均勻的將熱傳遞給每個在窯爐里的瓷坯呢?
經過上百年的不斷研究和探索,按照火勢的走向,發(fā)明了另一種燒瓷的窯。這些窯爐如巨龍般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這就是傳統(tǒng)陶瓷燒制的龍窯。它們依山體而建,貌似龍的體型睡臥山體,顧名思義龍窯。這時的陶瓷制作也是處于比較原始的狀態(tài),人們多是采用家庭作坊式的形式來進行。但較之以前,它的進步還是不小的。
工人用單刀機制作匣缽,再根據匣缽做各種器型。天然烘干后,工人們要一個匣缽一個瓷胚往龍窯里放。封窯后每天不斷地往窯爐里添加柴草,火紅的火苗順著山體到達每個地方。據當地制陶老人說,龍窯的溫度可達到1300多度。
數百年來,九村人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延續(xù)著陶瓷的生命,幾乎家家做瓷。當時這里以產白瓷、手彩、藍釉等粗瓷為主。由于交通不便,九村的名聲一直默默無聞,直到18世紀末劉氏“正玉瓷”的出現:隨著劉氏第一代傳人——劉陜創(chuàng)制“正玉瓷”,九村也由此聲名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