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的賞賜之物
清雍正年間,紫禁城的金鑾殿上,身披龍袍的雍正大帝舒服地坐在龍椅上,對面是恭敬肅立的各位王公大臣。一位官員正在向雍正匯報著什么,雍正往常那嚴肅緊繃的面孔此時已悄然消失,露出一絲難得的笑容。待那位官員匯報完畢,雍正高興地將他夸獎一番,隨即想了一下說:你干得好,朕賞瓷瓶一對!侍候在一邊的太監(jiān)們將圣諭傳到內宮,不一會兒,一件青花瓷瓶就送到了大殿上。
此后,雍正皇帝凡是要嘉獎大臣,賞賜瓷瓶似乎成了一種慣例。后來的皇帝也紛紛仿效,于是一種特供宮廷自用的瓷瓶,便成為具有特殊意義的“賞瓶”了。
據(jù)說,雍正最初賞賜的那種青花瓷瓶原來有一個很詩意的名稱“玉堂春”。那時,得到皇帝的賞賜是何等榮耀,因此,那些得到賞賜的大臣們便直截了當?shù)匕阉Q之為賞瓶,置放在家中廳堂的顯要位置,以示皇上的恩寵和自家的顯赫。從此以后,賞瓶的稱呼被一代代沿襲下來,而“玉堂春”之名反而被逐漸淡忘了。
清人入關以來,尤其是雍正一朝,對瓷器的生產制作十分重視,朝廷設有皇帝親自任命的督窯官,具體負責瓷器的設計和生產。當時著名的督窯官叫唐英,他1728年上任,在職將近30年,歷經雍正、乾隆兩朝。他兢兢業(yè)業(yè),潛心鉆研,在景德鎮(zhèn)期間先后仿制、創(chuàng)新了50余種瓷器。由他主持燒制的瓷器無一不美、無一不精,因而頗受兩朝皇帝賞識。賞瓶就是由他奉旨負責,“參古今之式,動以新意,備儲巧妙”創(chuàng)新設計的。由于賞瓶的器形優(yōu)美,制作精良,自雍正以來便成為歷任皇帝賞賜功臣的專有之物。
最初的賞瓶“玉堂春”為青花瓷,頸部描繪蕉葉紋,腹部飾以纏枝蓮紋。之所以要用青花色和纏枝蓮紋,據(jù)說“青”諧音“清”,“蓮”諧音“廉”,“青”“蓮”合在一起,表示“清廉”之意,大清皇帝用這樣的方式賞賜官員,既有獎賞和鼓勵,亦包含著告誡和警示。這說法是否為后人的附會不得而知,但無疑反映了當時廣大民眾的意愿。
除了青花纏枝蓮紋賞瓶,在雍正之后還出現(xiàn)了一些其他釉質和紋飾的賞瓶,如紋飾花樣繁多的描金賞瓶和粉彩賞瓶。雖然釉質紋飾相異,但賞瓶的基本造型還是沿襲了青花纏枝蓮紋賞瓶的風格,并沒有大的差異。
在成都博物館琳瑯滿目的瓷器藏品中,也有數(shù)件這樣的賞瓶。其中一件是光緒年間的粉彩描金百蝶賞瓶。此瓶高39.2厘米,口徑9.4厘米,底徑13厘米。其藏品描述為:“喇叭口,長頸,流肩,球腹,圈足。通體飾加金粉彩白蝶??谙?,足上為焦葉紋;肩頸交接處一周纏枝菊,中間接四個對稱‘壽’字。肩頸兩周鎏金凸弦紋。底紅釉楷書‘大清光緒年制’?!?/span>
粉彩描金百蝶賞瓶造型簡潔明快,線條流暢,上下部分之間銜接自然,局部的平緩和突起并沒有破壞整體的和諧,反而增添了一種有節(jié)奏的律動感。潔白亮麗的胎體上,以不同色彩描繪了各種形態(tài)的大小蝴蝶,這些蝴蝶或成雙成對或獨自飛翔。單看這些蝴蝶的畫工并不精細,但整體看起來卻發(fā)現(xiàn),正是由于這稍顯粗獷的線條和簡練的畫風,反而使得整件瓷瓶非常完美協(xié)調,這也許是經過了無數(shù)次試燒、對比而得出來的結果吧?而瓶體的口沿、頸部和圈足上的焦葉紋、纏枝菊,以及肩頸的凸弦紋,使圖案的裝飾效果更見突出。金粉的運用也十分出彩,恰到好處地襯托出這件瓷瓶的高貴與華麗。
一款實用的觀賞器,要做到高雅不落俗套,非常難得。清代賞瓶系列的燒制工藝、圖案、繪畫,都堪稱佳作。它那簡潔明快的造型,那種看似容易的簡約之美,正是造型藝術中最難企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