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東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兩晉南北朝時大興,至唐達到第一個高潮,玄奘西游取經(jīng)為鼎盛之際。后五代十國、兩宋時期于民間廣為流傳,元、明、清屬中國民族融合繁華時期,佛教為統(tǒng)治者所運用,特別是明太祖朱元璋本身就出身寺院,對佛教更是照料有加,使得佛教大為發(fā)展。清初四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均與佛教(喇嘛)有著密切關系。
這種自上而下的發(fā)展,使得佛教思想對于我國的政治,文學,藝術和民間風俗都有深厚影響。
瓷器自是不能例外。受崇尚佛教之風的影響,在器型方面,最為常見的是觀音菩薩像了。在佛教傳播的過程中,衍生出造型各異的三十二應身觀音像:送子觀音、楊柳觀音、龍頭觀音、持經(jīng)觀音、圓光觀音、游戲觀音、白衣觀音、蓮臥觀音、瀧見觀音等。各類妙像,皆莊嚴靜默。
此外,較為常見的器型還有凈水碗、軍持、如來、彌勒、羅漢等等,常見文飾有梵文,“佛”字,羅漢圖,達摩渡江,瓔珞紋,八吉祥等。軍持,是一種佛家用水瓶,原是印度語譯音,又翻譯為,君持,意思是水瓶,為佛家飲水或凈手之器。梵文,為印度文,與佛教有關,是一種經(jīng)文咒語,明永樂開始出現(xiàn),成化,弘治常見,之后歷朝都有見。早期書寫工整,至清代雍正時期,有的碗外壁滿布一圈圈密密的梵字,字體變長,變形,只是一種形式而已。八吉祥即用八種佛教法物:寶輪,法螺,寶幢,傘蓋,蓮花,寶瓶,金魚,吉祥結構成的一組圖案,含有吉祥之意,故名,明清兩代青花瓷上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