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這一名稱最早是指建窯系的茶盞。大約在日本慊倉時代(公元12世紀到14世紀),來我國留學的僧人,由浙江天目山帶回日本的"建窯瓷盞’稱為"天目"。"天目’一詞是來源于我國浙江北部和安徽邊境的"天目山"而得名。自日本人使用這名詞稱"建窯瓷盞釉瓷’為"天目’,現(xiàn)今,凡上黑釉的瓷器通稱"天目瓷"。它的色澤有漆黑色,紺黑色,黑褐色,棕褐色等。"有的還在這些色澤上閃爍各種窯變。如俗稱的兔毫紋、鷓鴣斑,玳瑁紋,油滴紋、曜變等。除此以外,還有凡以黑釉作底附加任何刻紋、劃紋、剔紋、魚紋,壓印紋等紋飾的瓷器,都屬于"天目"之類。
天目這一名稱雖為日本命名,現(xiàn)已為國際上通用,在英語里讀作"TEMMOKU"。
我國天目瓷的燒造歷史悠久,起源極早,分布很廣,大約在西周時期就有萌芽,到東漢時期,我國浙江上虞青瓷的發(fā)源地,首創(chuàng)了比較成熟的天目瓷,到唐宋時,天目瓷遍及祖國各地,并遠銷到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