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制瓷業(yè)是中國瓷器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頂峰,官窯和民窯的數(shù)百個煙囪晝夜紅焰蔽空、煙火相望,“萬杵之聲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寢”,可謂盛況空前。而且,各類陶瓷藝術品璀璨生輝。以青花瓷為代表的彩瓷:五彩、斗彩、素三彩、釉下三彩、琺瑯彩、粉彩等集陶瓷藝術之大成,進入爐火純青的境界,極富藝術魅力。單色釉品種也不斷創(chuàng)新,其中有:霽藍釉、祭紅釉、郎窯紅釉、豇豆紅釉、黃釉、孔雀綠釉等等。
明代是景德鎮(zhèn)瓷業(yè)飛速發(fā)展的時期。這時,其已成為全國制瓷行業(yè)的中心,不論數(shù)量、質量和花色品種等都成為當時中國瓷器的翹楚,有“天下窯器所聚”(《二酉委譚》)之稱。
景德鎮(zhèn)窯之所以能發(fā)展成全國的制瓷中心,是因為其具有得天獨的自然條件:
一是位于江西省東北部,地處群山環(huán)抱之中,昌江傍鎮(zhèn)而過,自古就有“昌江通衢”的便捷條件。大批瓷器可順流而下至鄱陽湖,轉由當時重要的通商口岸如九江、南京、揚州等地,“行于九域,施及外洋”。
二是浮梁縣境內的麻倉山以及附近星子、樂平、婺源、余江和波陽等縣盡是山陵地帶,蘊藏著大量的高嶺土、瓷石、釉果和耐火土一類礦物。這些制瓷原料雜質少、蘊藏量極豐,適宜于制造高級瓷器。三是景德鎮(zhèn)及其四鄉(xiāng)山區(qū),盛產松木和其他雜木。松木火焰長,燒瓷最為合適,為燒窯提供豐富的燃料。四是瓷窯設于昌江及其支流沿岸,河水可供淘洗瓷土;設置水礁,可利用水力粉碎瓷土。
在景德鎮(zhèn)制瓷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是明代御器廠的建立。為了滿足皇帝的宮廷用瓷,明洪武年問,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宋、元兩朝景德鎮(zhèn)監(jiān)造選購皇家用瓷的基礎上,專門在景德鎮(zhèn)設置御器廠,派遣督陶官,為皇帝燒制各種宮廷、外交、禮品用瓷。御器廠憑借帝王之威勢,匯集大批精通瓷業(yè)生產、擅長制瓷技藝之工匠,投入大量資金,占用最好原料,對產品精益求精,制造出許多瓷器精品。這些瓷器不僅品種兼?zhèn)?,風格齊全,而且質量上乘,不少成為傳世珍品。
這個建立于公元十四世紀中葉的御器廠,初建時有窯20座,以后增至58座,最多時達80座,制瓷人員達10萬人之多。廠內分工計有大碗作、盤作、畫作等23座,采取協(xié)作形式進行生產。生產過程有:春土、澄泥、造坯、汶水、過利、打圈、字畫、噴水、過銹、裝匣、滿窯、烘燒等各道工序,《天工開物》說其“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也就是說,要經過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制成一件瓷器。大多數(shù)工序都有人專司其職,技術上精益求精。御廠的燒造任務,每年一般有固定數(shù)量,由工部核發(fā),稱“部限”,宮廷臨時需要,加派的燒造數(shù),稱“欽限”。御器廠設置在景德鎮(zhèn)珠山,歷經明、清27個皇帝,共500余年,對景德鎮(zhèn)瓷器生產的發(fā)展和質量的提高起有巨大的作用。
明末,由于的戰(zhàn)亂,清朝初期景德鎮(zhèn)瓷業(yè)生產曾一度受到影響,處于停滯狀態(tài)。可是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后,不僅恢復過來,而且在明代的基礎上飛快發(fā)展,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業(yè)生產的鼎盛時期,躍上了歷史的巔峰。瓷器“品質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豐富,無不登峰造極”。產品暢銷國內外。清初的沈懷清說:“昌南鎮(zhèn)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動以數(shù)萬計。”當時有一個叫“殷弘諸”的法國傳教士,在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于饒洲發(fā)出的一封信中說:“昔日景德鎮(zhèn)只有三百座窯,而現(xiàn)在窯數(shù)已達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著的一座巨城,也像一座有許多煙囪的大火爐。”
清代的景德鎮(zhèn)瓷器,不僅明代的工藝和品種應有盡有,而且還有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青花瓷的色彩呈寶石藍,比明代的更鮮艷純凈,別具風格,釉上五彩因發(fā)明釉上藍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豐富多彩、紋樣清新、著色鮮明;斗彩的品種也比明代的多。雍正時期的青釉燒制達到歷史最成熟階段。更為可貴的是創(chuàng)制成功了很多名貴的新品種。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創(chuàng)制了以“玻璃白”為填料、畫面色彩柔和、富有立體感的粉彩;引進國外彩料,專做宮廷御器的洋彩;直接用黃金裝飾瓷器的金彩;在單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分,使之在高溫燒煉中流淌變幻,形成流光溢彩、色彩奇幻、斑爛絢麗的“窯”花釉等等。其他如釉下三彩、墨彩、烏金釉、天藍釉、珊瑚紅、松綠釉、胭脂紅等等也都應運而生。此外,康熙期間,還恢復生產了明代中期以來幾乎失傳的銅紅釉,其中尤以郎窯紅、豇豆紅最為著名。
景德鎮(zhèn)瓷器造型優(yōu)美,品種繁多,裝飾獨特。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合稱景德鎮(zhèn)四大傳統(tǒng)名瓷,瓷質“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其中:
青花瓷創(chuàng)燒于元代,是以色料在坯胎上描繪紋樣,施釉后經高溫燒成,釉色晶瑩、透徹、素凈、雅致。青料溶于胎釉之間,發(fā)色青翠,雖色相單一,但感覺豐富。青花瓷經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玲瓏瓷是在明宣德年問鏤空工藝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在細薄的坯胎上,雕成米粒狀的通花洞,然后施釉多次,填平通花洞,再人窯燒制而成。在清代,瓷工把青花和玲瓏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人人喜愛的青花玲瓏瓷。碧綠透明的玲瓏和色呈翠蘭的青花互為襯托、相映生輝,給人以一種特殊的美感。
粉彩也稱軟彩,是瓷器的釉上裝飾,自清康熙晚期開始,到雍正、乾隆年代,益臻完善。
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1400多年前,瓷雕工藝精湛,遠在隋代就有“獅”、“象”等上乘之作。工藝種類有:園雕、捏雕、鏤雕、浮雕等;造型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釉、釉下五彩、青花斗彩、新花粉彩等;藝術表現(xiàn)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皇、鮮艷奪目。
此外,還有仿歷代名窯(汝、官、哥、鈞)轉心瓶、轉頸瓶、玲瓏瓷等,以及仿螃蟹、果品、禽鳥等像生瓷與仿木、竹、牙雕、玉石、金屬等工藝品瓷的器品,工藝都有其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