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與絲綢作為中國兩大物寶,也為中國贏得了“瓷之國”與“絲之國”的美名。
中國進入漢代以后,著名的“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外文化間的交流,中國逐漸被譽為“絲國”。進入中世紀后,伴隨著中國瓷器的外銷,中國又開始以“瓷國”享譽于世。
從8世紀末開始,中國陶瓷開始向外輸出,經(jīng)晚唐五代到宋初,達到了一個高潮。這一階段輸出的陶瓷品種有唐三彩、邢窯(包括定窯)白瓷、越窯青瓷、長沙窯彩繪瓷和橄欖釉青瓷。
宋元到明初是中國陶瓷輸出的第二個階段。這時向外國輸出的瓷器品種主要是龍泉窯青瓷,景德鎮(zhèn)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紅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窯瓷,贛州窯瓷,福建、兩廣一些窯所產青瓷,建窯黑瓷,浙江金華鐵店窯防鈞釉瓷,磁州窯瓷,定窯瓷,耀州窯瓷等。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國瓷器外銷的黃金時期。輸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鎮(zhèn)青花瓷、彩瓷、廣東石灣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造型和裝飾圖案多屬西方色彩,還有些在紋飾中繪有家族、公司、團體、城市等圖案標志,稱為紋章瓷。這時期的外銷瓷數(shù)量很大,17世紀每年輸出約20萬件,18世紀最多時每年約達百萬件。中國瓷器成為了世界性的商品,對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起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