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是我國傳統(tǒng)名花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就開始栽種梅花,《詩經(jīng)》、《山海經(jīng)》和《尚書》中都有記載。南朝以后,特別是唐宋以來,梅花以它斗雪迎春的形象大量出現(xiàn)在文學、藝術的作品上。在畫家們的筆下,梅花還往往與松、竹在一起,稱為“歲寒三友”或以蘭、竹、菊一起稱為“四君子”。
梅花獨放天下春,夏秋時果實累累。梅為中華民族最先認識到的可食之物,同時花以其形色高雅、剛毅、圣潔,被人們用以比德,暢神,逐漸成為中國人心中的審美對象,進而形成一種文化現(xiàn)象——梅文化。由食梅,植梅,用梅而藝梅,器梅,頌梅,由梅林,梅景而阿愛梅,賞梅,由梅品而人品,歷代梅文,梅詩,梅戲等層出不窮。
梅花象征著鐵骨錚錚,不屈不饒,幸福吉祥。敢斗霜雪,疏放冷艷的梅花,在儒家正繞觀念涂抹下,成為高潔守道的凜然君子,不畏嚴寒剛毅雄杰,驚頑起懦的勇猛斗士。毛澤冬《詠梅》一詞更是把這種精神提高到一新的時代高度。滿身清氣,屹立于嚴寒里;堅貞不屈,傲視風雪;獨立,奮進,不依附于他物,正是中華民族氣魄之根本,節(jié)氣之象征,無疑也是梅文化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和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梅也是幸福吉祥物。古人認為,“梅具四德,初生為元,開花如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梅花綻開五瓣,象征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有梅開五福之說。喜鵲在梅枝上歡悅鳴叫的圖案,常被稱為“喜報早春”,“喜報春光”,“喜上眉梢”,取諧音或寓意。吉祥圖案還有“竹梅雙喜“,由竹梅和兩雙喜鵲紋圖,竹喻夫,梅喻妻,常用以祝賀新禧。
我國人民長期以來對梅花的鐘愛之情和詠梅之風,不能不對陶瓷藝人產(chǎn)生影響。明清以來,把梅花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造型和裝飾技藝加以繼承和發(fā)揚,在各種器物上裝飾梅花,用浮雕、堆貼、彩畫、模印等裝飾技藝,形成瓷器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