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洪武間,官府在景德鎮(zhèn)開設“御器廠”,亦名“御窯廠”,專門為皇宮制造御瓷。當時的景德鎮(zhèn)隸屬于江西浮梁縣,臨近的都昌、撫州、豐城、樂平、波陽等縣的瓷工聽到景德鎮(zhèn)開辦“御窯廠”的消息后,紛紛聚集到景德鎮(zhèn),其中以都昌、撫州的瓷工人數(shù)為最多。御瓷要求高,制造難度大,凡是選到“御窯廠”的瓷工都是一些制瓷手藝高超的能工巧匠,經(jīng)他們之手造出的御瓷皆是精巧之至的佳品,“九龍公道杯”便是其中一種。
據(jù)傳說,當時的浮梁縣令為了討好皇帝,博得皇上的賞識,指令“御窯廠”的瓷工半年內(nèi)制出一種“九龍杯”用來進貢皇上,好則賞,不好則罰。指令發(fā)出后,縣老爺親自監(jiān)制。由于“九龍杯”的制造難度大,時間又短,瓷工們個個急得寢食不安。他們?nèi)找寡兄?,充分發(fā)揮大家的聰明才智,經(jīng)過三個多月,幾十次的反復試驗,終于獲得了成功??吹骄频摹熬琵埍?,縣太爺喜笑顏開,親自快馬加鞭將“九龍杯”送至京城,進貢皇上。洪武皇帝朱元璋看著浮梁縣令進貞的藝術珍品棗“九龍杯”,愛不釋手,連聲夸贊景德鎮(zhèn)瓷器的瓷工制瓷技藝高超,夸贊景德鎮(zhèn)不愧為瓷都之稱。浮梁縣令由于進貢有功,得到了皇上的賞識,不久便加官晉級,由縣令升遷為府臺。
朱元璋得到“九龍杯”后,便經(jīng)常使用這種珍品盛酒宴請文武大臣。在一次宴會上,洪武皇帝有意獎賞幾位心腹大臣多喝一點酒,便特意為他們把御酒添得滿滿的,而對其他一些平時喜歡直言不諱進諫忠言的大臣則將酒篩得淺淺的。結果事與愿違,那幾位被皇上有意照顧的大臣點酒未喝,御酒全部從“九龍杯”的底部漏光了,而其他大臣都高高興興地喝上了皇帝恩賜的御酒?;实蹖Υ松跏遣唤?,究其原因,方知此杯盛酒最為公道,盛酒時只能淺平,不可過滿,否則,杯中之酒便會全部漏掉,一滴不剩。為了謹記“九龍杯”的公道,洪武皇帝便把“九龍杯”命名為“九龍公道杯”。知足者水存,貪心者水盡。“九龍公道杯”的典故告訴了人們辦事必須講求公道,為人不可貪得無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