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庶民百姓,不論富貴貧賤,碗都是我們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一樣生活器皿。在形形色色的碗具當中,瓷碗是最廣泛使用的,最早的瓷碗可追溯到商州至春秋時期的青瓷制品。歷朝歷代燒制的瓷碗數(shù)量都是十分龐大的,工匠們在燒制各種各樣的碗具時,亦賦予了碗許多美麗的圖案。
清代粉彩花卉紋碗
此款為清代粉彩花卉紋碗,口徑28厘米,上闊下窄,收口,深腹,平底圈足。整件器物造型豐滿古樸,寬深豐圓,端正沉穩(wěn),呈現(xiàn)出一種向上的張力。碗上的圖案構(gòu)圖疏朗,線條纖細,以白釉地彩繪,碗沿內(nèi)繪一圈紅彩花卉紋,呈上中下三層整齊排列,紅黃相間,加上白底形成三色交錯,厚重雅致,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碗的腹部周身繪有主題紋飾,欄桿、洞石和牡丹,色彩各不一樣。欄桿只有一處兩段,低矮單薄,與一旁的洞石和牡丹花極不成比例,顯然只是作為牡丹主題紋飾的烘托之景,體現(xiàn)了場景設(shè)置主次有別的匠心意圖。洞石多作為假山石,用于園林布置,是古代花鳥畫和古瓷器上常見的題材。這只碗上的太湖石玲瓏剔透、天然怪異、姿態(tài)萬千,與蔓繞周身的牡丹花相映成趣,加上欄桿、枝葉、土地和青草的點綴烘染,使畫面顯得生動活潑。
古代工藝美術(shù)作品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吉祥紋飾,陶瓷器上出現(xiàn)的吉祥紋飾以清代最為活躍。牡丹為花中之王,象征著榮華富貴,自唐代開始就出現(xiàn)在陶瓷器上,這與唐代人偏愛牡丹花有關(guān)。洞石在古代有“壽山”之意,牡丹、洞石呈現(xiàn)在一起,則有“富貴多壽”的美好寓意。工匠在繪制這些主題紋飾時,對色彩的搭配獨具匠心,僅牡丹花及花蕾就有大紅、大白和褐黃三種顏色,花瓣不填滿色,留白邊,花朵碩大寫實。枝葉則藍、綠交互,與太湖石的藍色互相映襯,顯得色彩斑斕,富貴雍容。整件器物形態(tài)舒展,牡丹枝條依碗身器形婉轉(zhuǎn)延伸,葉片形似鵝掌,自然圓潤,布局自然巧妙。紋飾主題寓意吉祥鮮明,尤其是白色的牡丹,在白釉底色上繪出,紋路清晰柔和,極富立體美感。
清代的碗形制、釉色、紋飾十分豐富,工藝制作精巧細膩。此碗胎體精細致密,釉色晶瑩透亮,釉質(zhì)溫潤如玉,輕盈新穎。畫面以簡代繁,粉彩色調(diào)濃淡結(jié)合,通過沒骨法彩繪暈染紋飾圖案,來實現(xiàn)其顏色深淺的變化,鮮亮明快,從而達到了生動活潑的藝術(shù)效果,在增添生活情趣的同時,也體現(xiàn)了清中期粉彩瓷器題材高雅、繪畫精工的藝術(shù)特色。
Copyright ? 2012 景德鎮(zhèn)市傳統(tǒng)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郵箱:jdzcyjyx@163.com 贛ICP備1901296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