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是神話傳說中的單足神怪物。《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fēng)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東漢出現(xiàn)的《說文解字》里說:“夔,神魅也,如龍、一足?!?。元末明初劉伯溫的《郁離子》里對夔也有一些描述,大意是說夔不僅有一足,還有麟。總體上這些神話傳說對夔的描述都體現(xiàn)了它是一種單足的動物。又因形似龍又被稱之為“夔龍”。
夔龍紋的出現(xiàn),最早源于青銅器。側(cè)面形象為張囗、一足、卷尾(圖1)。受青銅器影響,古代玉器、琺瑯器、以及家具等工藝品中經(jīng)常使用簡潔、明快的側(cè)身夔龍紋做輔助裝飾,俗稱“拐子龍”。到了明清時期,夔龍紋成為了景德鎮(zhèn)瓷器中主要的一種紋飾。
夔龍紋在明朝瓷器中的應(yīng)用
明朝是景德鎮(zhèn)瓷器一統(tǒng)天下的時期。但這一時期的夔龍紋一直到明宣德時才出現(xiàn)。宣德夔龍紋具備豬嘴、雙足、有翼、卷草尾等,非常接近當(dāng)時的應(yīng)龍紋,僅是龍身較短、無魚狀鱗片、口吐番蓮而已。由于明清時期的夔龍經(jīng)??谕路?,所以俗稱“含花龍”。
成化朝的夔龍紋主要分兩大類,一類為上面提到的“獸足夔龍”,一類為本朝新出現(xiàn)的“三爪夔龍”。成化“獸足夔龍”器物造型發(fā)展到杯、高足碗(圖3)、天字罐(圖4)等,釉色品種也由青花擴(kuò)大至釉里紅、斗彩(圖4、5)等。同時還使用“獸足夔龍”制作團(tuán)夔紋器物(圖6),為前朝所沒有。
“三爪夔龍”的主要特征與“獸足夔龍”基本一致,只是雙足繪為龍狀三爪(圖7)。使用“三爪夔龍”紋的成化瓷也包括青花、斗彩制品等,僅是器物造型種類顯得不如“獸足夔龍”多。
圖2.宣德夔龍紋罐。高19cm,口徑15.8cm,口徑13.8cm。北京故宮藏品。
圖3.成化青花夔龍紋高足碗。北京故宮藏品。
圖4.成化斗彩夔龍紋天字罐。1987年景德鎮(zhèn)珠山出土。
圖5.成化斗彩夔龍紋杯。1987年景德鎮(zhèn)珠山出土。
圖6.成化青花團(tuán)夔龍紋杯。1987年景德鎮(zhèn)珠山出土。
圖7.成化青花夔龍紋碗。上海博物館藏品。
從宣、成景德鎮(zhèn)瓷器看,當(dāng)時官窯中的夔龍皆無鱗。然而琺瑯器則不同,臺北故宮所藏十六世紀(jì)前期的掐絲琺瑯中曾使用“有鱗夔龍”紋(圖9),這與劉伯溫的文章所描述的夔龍有紋基本相符。“東海之若游于青渚,禺疆會焉,介鱗之從者以班,見夔出,鱉延頸而笑,夔曰:‘爾何笑?’鱉曰:‘吾笑爾之蹻躍,而憂爾之踣也。’夔曰:‘我之蹻躍不猶爾之躃跛乎?且我之用一,而爾用四,四猶不爾持也,而笑我乎?故跂之則贏其骭,曳之則毀其腹,終日匍匐,所行幾許。爾胡不自憂而憂我也?”
圖8.十六世紀(jì)前期的掐絲琺瑯夔龍紋尊。臺北故宮藏品。
Copyright ? 2012 景德鎮(zhèn)市傳統(tǒng)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郵箱:jdzcyjyx@163.com 贛ICP備1901296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