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拂女的形象最早出現(xiàn)在唐末五代時期杜光庭的傳奇小說《虬髯客傳》中,講的是隋朝末年群雄逐鹿,布衣李靖向隋朝大司空楊素獻策,立于楊素身旁的侍姬紅拂張氏見李靖才華出眾,心生托付終身之意。當夜五更,紅拂女女扮男裝私奔李靖寓所,相約逃往太原。在途中靈石旅舍,二人又遇有志圖王的虬髯客,三人結(jié)義。虬髯客本想起兵奪取隋朝天下,后通過劉文靜于太原兩次會晤李世民,見他“神氣揚揚,貌與常異”“真天子也”,慨然將全部家財贈予李靖夫婦,讓他們輔佐李世民興唐,自己則遠適扶余國,殺其主自立為王。
明末清初的人物紋瓷器上,很多表現(xiàn)的是當時盛演的戲劇故事,其中紅拂故事紋流傳較廣。其品種以青花為主,也有五彩瓷;器型既有文人青睞的筆筒等書案文玩,又有筒瓶、棒槌瓶等大件的廳堂陳列瓷。
明代以紅拂為中心人物的劇作中,影響較大的是嘉靖張鳳翼傳奇《紅拂記》與萬歷凌蒙初雜劇《北紅拂》。張氏傳奇全稱《鼎鐫陳眉公先生批評紅拂記》,以唐人《虬髯客傳》及孟棨《本事詩》中樂昌公主破鏡重圓兩個故事為藍本。該劇是張氏十九歲新婚時的伴房之作,劇中的李靖得志前“堂堂一丈夫,落落多艱阻。十年來一身進退維谷,失林飛鳥無投處,涸轍窮魚轉(zhuǎn)困苦。時不遇,向誰行控訴,倘神靈有知須早啟迷途(第四出)”,是晚明青年士子現(xiàn)實處境的寫照。張鳳翼借李靖的成功,寄托了自己和眾多青年士子的全部幻想:名譽、權(quán)勢和愛情。“好花枝時來須放,笑塵埃誰解識賢良”,是《紅拂記》的主旨。該劇突破了傳統(tǒng)戲劇登科及第、夫貴妻榮的老套路,表現(xiàn)了紅拂女慧眼識英雄的膽識與才華,非尋常女子可比。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十五《詞曲》:“伯起少年作《紅拂記》,演習之者,遍國中”,記載了此劇盛演的火爆場面。晚明時期,多名失意的士子將紅拂故事改編成傳奇、雜劇、小說等藝術(shù)形式,借以宣泄郁郁不得志的苦悶情懷。到了清初,失意的漢族士子更是求仕不得,欲哭無淚,所以各種版本的紅拂故事被多次刻印,廣泛傳播,戲劇等表演藝術(shù)更使這一故事深入人心。繪有紅拂記故事的青花或五彩瓷迎合了民眾的心理需求,在市場上流行起來。而這些瓷器紋飾的創(chuàng)作藍本,就是同時代劇本和小說的版畫。
Copyright ? 2012 景德鎮(zhèn)市傳統(tǒng)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郵箱:jdzcyjyx@163.com 贛ICP備1901296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