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是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組成區(qū)域,對物質藝術有巨大的影響。宋元時期,德化瓷器就通過刺桐港(泉州港)揚名天下,是當時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貿易商品之一,近年來中國水下考古事業(yè)的崛起,打撈出來的“南海一號”、“碗礁一號”、“泰興號”等古沉船,里面商品的組成部分就有德化青花瓷的身影。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當時就由衷的贊嘆“既多且美”。明代有“瓷圣”之稱的何朝宗創(chuàng)作的象牙白瓷塑,轟動整個世界,被譽為“中國白”。
德化窯青花瓷經(jīng)過宋、元、明多個朝代演變,燒制起自己不同的時代風格?!岸瓷现掠浉G,亦為德化負有盛名之瓷窯?!保ㄐ炻鼇喼洞墒贰氛Z)月記窯的青花瓷,是清代德化窯青花瓷中的翹楚,代表了德化青花藝術的最高水平,堪稱德化青花的“官窯”。
德化月記窯鳳凰戲牡丹盤
德化瓷以白瓷名揚天下,但歷史上一直推崇景德鎮(zhèn)青花瓷,導致其后起之秀的德化青花瓷器卻鮮有人知。目前國內外對德化窯青花瓷的研究以及歷史上關于德化窯青花瓷的介紹非常欠缺。其實在明代,德化窯的青花瓷為了追求經(jīng)濟利益,先民就在商海絞盡腦汁開拓燒造。根據(jù)保存到現(xiàn)在的、有據(jù)可考的,底部落款的德化青花瓷就有幾十個記。目前保存完整并繼續(xù)燒造的的古龍窯址——月記窯是這么多“記”當中的佼佼者!
月記窯,位于中國三大瓷都德化縣三班鎮(zhèn)蔡徑村內,在明清時期是興盛一時的名窯。燒制的瓷器早在明清時就已遠銷海內外,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多數(shù)古窯址已經(jīng)消失在歷史長河里,唯有月記窯,仍然薪火相傳,延續(xù)著生生不息的瓷史。
徐曼亞的《瓷史》中說:“洞上之月記窯,亦為德化負有盛名之瓷窯?!痹掠浉G的青花瓷,是明、清兩代德化窯青花瓷中的翹楚,代表了德化青花藝術的最高水平,堪稱德化青花的“官窯”。
歷史上遺留下來有“月”、“月記”款的瓷器,可以追溯到明代晚期,民間遺存下來的明清兩代“月”記款瓷器,款式有一種作正方形,重圈,橫寫“月記”二字,還有只寫一個“月”字。“月記”二字的排法也有三種:“月”字有的在右有的在左,還有直寫的“月記”。根據(jù)目前社會遺留的“月記”款瓷器,質量款式差別很大,“月記”這種款式在好幾個窯址采集到,最多是在“洞上窯”和十排嶺窯同時采用的。關于這些窯的關系如何?是否是加盟的經(jīng)營策略?還是供不應求?還是寄款……現(xiàn)在還不清楚,有待進一步研究。據(jù)徐曼亞先生說,德化一區(qū)高蔡鄉(xiāng)有一個古窯叫“洞上窯”,產(chǎn)白地青花器,款式也是“月記”二字,所以也叫“月記窯”。福建省文管會馬春卿去調查過這窯,據(jù)說情況和徐曼亞的記載相同。
明代的“月記”瓷器,盤底只寫一個“月”字,這個時期,品種不是很豐富,在傳世的實物中,目前看到的主要是一些用青色色料繪畫的蘭草盤子,底部寫個“月”字,比同時期的青花盤子,釉層更加肥厚瑩潤,而且還混合不同顏色的色料,畫工比同時期同樣的蘭草盤子更加鮮艷美麗。說明當時的“月記”窯瓷器,對質量要求非常高,就像現(xiàn)代企業(yè)為了打造自己的品牌一樣,尋求質量上精益求精。
進入清代,德化瓷業(yè)進入興盛時期,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的青花瓷器質量最優(yōu)秀,“月記”款瓷器品種增加,目前流傳下來的“月記”窯瓷器,在清中期主打品牌是鳳穿牡丹盤、還有龍紋飾(能夠生產(chǎn)龍紋裝飾的原因,待進一步研究)、雙獅紋飾、雙魚紋飾、錦雞紋飾、纏枝蓮紋飾、人物紋飾等,產(chǎn)品紋飾比其他時期都豐富。嘉道時期開始,“月記”窯紋飾主要以纏枝蓮紋飾為主,比較單調,還有碗的數(shù)量增多,“月記”窯的碗,壓手杯,做工精致,有的釉比胎厚,手握小碗,如嬰兒肌膚一樣滑潤,驚嘆當時“月記”窯瓷器窯工的工藝之精,令人欽佩。
“月記”窯瓷器,還兼燒粉彩、五彩,市場上看到的“月”款的粉彩有“五蝠(福)捧壽”盤子、四季花卉碗、碟、盤等,比同時期其他相同圖案的盤子,做工也是略勝一籌。
近些年,有關月記窯的歷史引起了人們前所未有的關注。隨著文化產(chǎn)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德化瓷的燒制技藝,唯有月記窯保存著比較完整的傳統(tǒng)陶瓷燒制技藝,古老的歷史文化帶給月記窯創(chuàng)意園區(qū)現(xiàn)代城市所沒有的豐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