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的外觀包括質感和色澤兩方面。釉的質感指的是釉面的溫潤程度,一般釉層厚的更溫潤。南宋官窯瓷器有厚釉和薄釉之分,厚釉的釉面潤澤。厚釉南宋官窯瓷要上二三次甚至四五次釉,前幾次上釉后都要在800℃左右的低溫下燒釉,稱為素燒,最后一次在1230-1270℃高溫下燒制成瓷。多次上釉是為了使釉有如玉般的溫潤質感并能遮住深灰的胎色。
從硅酸鹽方面看,青釉瓷有草木灰釉,石灰釉和石灰堿釉三種釉。原始青瓷上的釉是草木灰釉,其特點是釉層不勻。古代瓷器的釉色受諸多因素影響,例如,著色劑、助熔劑、燒成溫度、燒成時間、窯爐中的化學氣氛、釉料的粗細、釉中的微量元素、釉層的厚度、施釉工藝、釉配方的比例和瓷胎的色澤。現(xiàn)舉如下三種情況說明:第一,同一種釉色中,釉層厚的釉色相對較深,反之則淺。第二,如果釉層的厚薄不同,有的釉色會發(fā)生質的變化。第三,窯爐中的化學氣氛不同導致釉的色澤不同。還以南宋官窯瓷為例,雖然它們都是石灰-堿釉,且釉質如美玉般滋潤,但在氧化氣氛中燒出的釉是青色,在還原氣氛中燒出的釉是米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