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fā)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發(fā)展到宋代時,名瓷名窯已經(jīng)遍布大半個中國,同時也是瓷業(yè)最為繁榮昌盛的時期。當(dāng)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稱為宋代五大名窯。那么五大名窯的特色是怎樣的呢?簡單介紹如下:
1、汝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寶豐清涼寺一帶,因北宋時期屬于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為宮廷燒制青瓷,這是史上第一個官窯,因此又稱為北宋官窯。釉色以天青為主,用石灰一堿釉燒制技術(shù),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較薄。
2、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禹縣,在唐宋時期屬于鈞州管轄而得名。起始于唐代,盛行于北宋,直至元代衰落。以燒制銅紅釉為主,還大量生產(chǎn)天藍、月白等乳濁釉瓷器,至今仍生產(chǎn)各種藝術(shù)瓷器。
3、定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北曲陽潤瓷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時期屬于定州而得名。唐代時已經(jīng)燒制白瓷,五代時期有較大發(fā)展,白瓷釉層略顯綠色,流釉如淚痕。北宋后期創(chuàng)造覆燒法,碗盤器物口沿?zé)o釉,稱之為“芒口”。五代、北宋時期承燒部分宮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銘文。宋代除燒白瓷外,還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品種。
4、南宋官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宋室南遷后設(shè)立的專燒宮廷用瓷的窯場。前期設(shè)在龍泉(今浙江龍泉大窯、金村、溪口一帶),后期設(shè)在臨安郊壇下(今浙江杭州南郊烏龜山麓)。兩窯燒制的器物胎、釉特征非常一致,難分彼此,均為薄胎,呈黑、灰等色;釉層豐厚,有粉青、米黃、青灰等色;釉面開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鐵足”之稱。16世紀末,龍泉青瓷在法國 場上出現(xiàn),轟動整個法蘭西,由于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語言稱呼它,只得用歐洲名劇《牧羊女》中女主角雪拉同所披的青色長袍來比喻,于是“雪拉同”成為青瓷的代名詞。當(dāng)今龍泉窯又有新的發(fā)展。杭州南宋官窯遺址建立了南宋官窯博物館。
5、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至今遺址尚未找到。傳世的哥窯瓷器,胎有黑、深灰、淺灰、土黃等色,釉以灰青色為主,也有米黃、乳白等色,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jié)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有大小紋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俗稱“金絲鐵線”。從瓷器的釉色、紋片、造型來看,均不同于宋代龍泉官窯。
Copyright ? 2012 景德鎮(zhèn)市傳統(tǒng)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郵箱:jdzcyjyx@163.com 贛ICP備1901296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