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正在景德鎮(zhèn)陶瓷館內展出的103件“平潭碗礁一號”沉船瓷器,吸引了眾多景德鎮(zhèn)人的目光。這些300年后首次回到故鄉(xiāng)的藝術珍品,讓景德鎮(zhèn)人又一次感受到了先人的偉大。
據介紹,2005年6月,福建省東海海域的漁民在平潭碗礁附近捕魚時意外撈出幾個瓷器,經考古調查,發(fā)現水下十幾米處有一艘清朝康熙年間運送瓷器的沉船。國家文物局對沉船進行搶救性發(fā)掘,并將這艘沉船命名為“碗礁一號”。今年瓷博會期間,景德鎮(zhèn)陶瓷館將“碗礁一號”沉船出水的部分瓷器迎回家鄉(xiāng)。本次展覽系“平潭碗礁一號”沉船瓷器首次外展,將在景德鎮(zhèn)陶瓷館展出兩個月。
這些展品雖被海水浸泡了300多年,卻依然富有光澤,花飾、紋樣如新,令參觀者贊嘆不已。據分析,因為當時燒制瓷器使用的是松柴,溫度一般都在1300多度左右,所以,瓷器的瓷化程度和結構非常致密,在瓷器的表面形成了一層玻璃質,很好地保護了里面的花飾、紋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風格的文飾當時都已出現在瓷器上,證明當時景德鎮(zhèn)的瓷器已經開始按照采購要求實行訂單化生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