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對于女子而言,出嫁無疑是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事情,而女子出嫁時,娘家陪送嫁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xù)的婚嫁習俗?!凹迠y瓶”就曾經(jīng)是非常流行的嫁妝之一,佐證了舊時婚俗。
現(xiàn)在,收藏界普遍認為,陪“嫁妝瓶”習俗最早始于清嘉慶年間,清晚期至民國盛行。通常的情況下,一對“嫁妝瓶”放置在大紅柜上面的插屏兩側(cè)?!凹迠y瓶”既是陳列品,也是一件實用品——插雞毛撣。所以“嫁妝瓶”又叫做撣瓶。例如東北人家的“嫁妝瓶”絕大多數(shù)是由景德鎮(zhèn)民窯燒制。
“嫁妝瓶”器型碩大、敦厚、穩(wěn)重。最大的高有60多厘米,小的有20多厘米,而60厘米至40厘米的居多。配耳多為雙獅耳、帶狀耳、龍耳、鳳耳、獸首銜環(huán)耳等?!凹迠y瓶”的釉彩主要有:白地青花、豆青釉青花、豆青釉青花加白、青花加紫、粉彩和粉彩堆塑等。其做工講究,畫面精美,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嫁妝瓶”繪畫反映了傳統(tǒng)文化的諸多方面,多數(shù)寓意吉祥,提倡倫理道德,體現(xiàn)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表現(xiàn)形式世俗化和平民化。包括: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山水風景、動物文飾、花鳥文飾、仕女兒童、吉祥圖案等。到清末民國初期,大瓶的背面,還有行草詩文。如,有的繪“孟母擇鄰圖”、“三國人物”、 “松鶴延年”等。
中國名瓷網(wǎng)啟示:近年來,“嫁妝瓶”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日益顯現(xiàn),越來越多的收藏愛好者熱衷收藏欣賞;“嫁妝瓶”的裝飾性正在回歸,成為一些家居的陳列品。因此,原被視為大路貨的“嫁妝瓶”的價格不斷攀升,她的美的寓意也被人們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