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據(jù)造型判斷
一個時代的瓷器,一定離不開這個時代主流的審美趣味,包涵一個時代的風格、時代的美感、時代的審美角度。比如,宋代以高雅為典范,元代以粗獷厚重為代表,明代以簡潔灑脫為本質(zhì)。入清后,康熙瓷的型制顯得清雅秀麗;雍正、乾隆時期器型則趨向穩(wěn)重厚道的形態(tài)。各有所異,都是因當時人們審美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2.根據(jù)各朝代陶瓷胎色、胎質(zhì)、釉色的特征來判斷
商周時代原始青瓷,胎色灰白、灰褐色,胎質(zhì)堅硬、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三國兩晉時期,青瓷胎質(zhì)瓷化程度較高,釉面較厚;兩晉時釉面均勻,瑩潤度加強;宋代河南鈞窯,胎色有深灰、白中閃灰、淡黃等色,胎質(zhì)堅硬細潔。釉色有天青、天藍、豆青、月白等,且分“暗釉”和“亮釉”兩種;明清瓷器主要以江西景德鎮(zhèn)為主,胎色主要是白瓷胎,潔白細潔,堅硬;明代白釉,施釉較厚,質(zhì)感強,瑩潤肥厚,宣德有“桔皮釉”之稱、“鴨蛋青”美名;而清代胎色細白,胎質(zhì)純凈,細膩堅硬。白釉比明代施得薄。
3.從各朝代陶瓷的紋飾去判斷
紋飾本身有時代性,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以龍紋為例。
唐代:獸體,網(wǎng)狀紋、獸爪或馬蹄爪,腳上肘毛短、少或無,長而尖的上唇。
宋代:蛇體,魚鱗紋,腳漸漸縮短,鷹爪。腳上的肘毛長而有曲線,上唇縮短,改變了過去上長下短的現(xiàn)象。宋代龍紋身胖體粗,張牙舞爪,給人一種兇猛、威武、氣勢沖天之感。
元代:彎曲長蛇體狀,體胖身粗,身上飾以魚鱗紋或網(wǎng)狀紋;頭細而圓,比宋代或明代的龍頭小得多,龍首多無頭毛,有個別的繪疏毛;上下顎較長,分張口和合口,下唇上翹,長出一小塊似如意頭狀,張口的多伸舌,舌小如戟狀;頸部細小;四肢細而有力,肌肉隆起,顯得顎骨有肉,爪長而微內(nèi)彎。龍分三爪、四爪和五爪,但以三爪、四爪為多。龍的周圍往往襯以靈芝狀的朵云,其尾巴長得長而尖,同時還襯以長長的火焰紋。
4.從歷代陶瓷的款識來判別
明代和清代500多年中,27位皇帝都有皇帝年號款識,所以有官窯、民窯款之別。鑒定要注意每個朝代字體、風格和每一筆畫的特征。
5.從各朝陶瓷紋飾的顏色來判斷
元、明、清各朝,江西景德鎮(zhèn)生產(chǎn)的瓷器已進入了多姿多彩的彩瓷世界。有釉下彩——青花、釉里紅;也有釉上彩——五彩、粉彩、斗彩、琺瑯彩、淺降彩、廣彩。要掌握各朝青花呈色的變化,各種彩色的呈色變化等。
6.通過陶瓷器物的重量與手感進行鑒定
要用實踐和真功夫去體會。陶瓷表面處理的不同,材料的不同,燒的溫度不同,溫差不同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手感。一般而言,古代陶瓷重量適中,較均勻。新仿的陶瓷密度分布不均,多數(shù)是下重上輕。
7.掌握釉面的光澤
真品釉色瑩潤肥厚,有一種悅目的寶光;假貨花紋圖案粗糙,發(fā)出刺眼的賊光。
8.釉下的氣泡鑒定
這要用放大鏡來觀察。窯口不同,氣泡也有變化。
9.各窯口的工藝特征規(guī)律
窯口不同,器物胎接法與釉連接法、修胎工藝以及圈足都有區(qū)別。拿梅瓶舉例:如果是真品,瓶頸與肩的接痕必定自然,不甚修正,用手摸之不大規(guī)則,有鋒芒現(xiàn)象。而贗品,往往其口部修整過甚,顯得平滑。宋元時期的接痕是胎與胎連接,明清時期則是用釉相接。仿品往往不注意這些細節(jié)工序。
10.出土器的鑒定
出土和出水的器物都會有痕跡。假冒的出土文物,造假者通常會用膠水將泥涂在器物上。泥土呈現(xiàn)顆粒狀,手感土顆粒硬度較大。而真品,器物上附著的泥土一般是塊狀,容易被剝落。
11.看器物中泥土和氣味進行鑒定
出土文物有一股泥土的香味。作假的人,通常用田野里或者地表層的土,有機物較多,有輕微臭氣,還有作假時殘留的化學物品的味道。
12.社會常識、收藏心態(tài)和職業(yè)道德
一些基本的歷史、社會常識,對于判斷瓷器真?zhèn)我灿兄匾饔?。比如:晚清官窯瓷皿沒有出土的,只能皇上和皇族才有;歷代做白事不能用彩色瓷器;而如果一個器物上既有傳世品被使用過的痕跡,又有出土的痕跡,那基本可以斷定是假的。以前做陪葬品的東西,大部分選擇新的。即便是舊物放于墓中,經(jīng)過千百年之后,土壤中的酸性物質(zhì)也會把臟東西腐蝕掉。
Copyright ? 2012 景德鎮(zhèn)市傳統(tǒng)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郵箱:jdzcyjyx@163.com 贛ICP備1901296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