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中一直占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地位。文獻與傳世品均表明,清代的青花瓷以康熙朝的產(chǎn)品最能反映當時的工藝水平。
清代康熙朝開始實行了“官搭民燒”制度,即將一定數(shù)量的宮廷御制品放入民窯最好的窯位中搭燒,促進了民窯燒造技藝的發(fā)展。民窯青花數(shù)量龐大,在康熙朝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隨著社會分工的擴大和商品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使得民營窯場數(shù)量激增,生產(chǎn)十分活躍,產(chǎn)品質量漸趨精進。在瓷器的表現(xiàn)形式上減少約束,使制瓷工匠們不斷進行探索創(chuàng)造,瓷器功能結構更為合理,融實用與觀賞性于一體;風格樸素動人,自然渾成,與官窯圖案規(guī)格化相比整體感強,有很大區(qū)別。比官窯顯得自由活潑,裝飾藝術上獨特清新,灑脫隨意,大膽的夸張,概括的變形,純真的想象,活潑的布局,雅俗共賞,超過了官窯。作品主要是滿足國內外市場的生活需要,數(shù)量上要多于官窯,但質量上要略遜于官窯。
康熙官窯主要燒造宮廷用瓷,它擁有雄厚的物質條件和經(jīng)濟基礎,景德鎮(zhèn)御窯廠云集了全國制瓷高手,他們刻意求精,以工精質美取勝,無論復雜簡單器物都做得十分考究。官府不僅壟斷占有優(yōu)質的原料,在規(guī)模和工藝技術上決不是一般民窯可比,許多御器生產(chǎn)由內廷“發(fā)瓷樣”燒制,產(chǎn)品不僅滿足宮廷帝王的各種需求,同時也包括對文武大臣的賞賜和對外貿易的往來??陀^上也促使制瓷技術達到了所燒之器皆具“精瑩純全”的境地。
康熙朝五彩瓷器以及各種顏色釉都很著名,但瓷業(yè)生產(chǎn)仍以青花為主流,燒造數(shù)量龐大,流傳范圍廣,顯示出青花瓷器蓬勃發(fā)展的盛況。
風格獨樹一幟的康熙青花瓷器,既有繼承,也有創(chuàng)新,在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中占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地位??滴跚嗷ù善魉匾云涮ビ跃?、青花鮮麗明爽、造型古樸多樣、精細粗獷并存、豪放工致兼有著稱,器物紋飾優(yōu)美,以純樸、大方蜚聲中外,是清代其他朝所無法比擬的,其生產(chǎn)水平和藝術水平都達到了青花瓷器的高峰;也是繼明代永、宣青花之后,我國青花瓷器的又一個黃金時代。
黃曉紅 弄春
一、康熙青花瓷器的主要特點
1.青花瓷的胎、釉。早期康熙青花胎體厚重,釉面肥潤呈青白色,有縮釉和小針眼,也有器身與器底釉色不一致,個別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火石紅,一些筆筒底部露胎處能看到一圈細密的旋坯痕跡。民窯器中常見縮釉、粘砂、不光滑現(xiàn)象,器物底足內釉薄泛白,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有的足墻兩面斜削呈尖狀,呈內直外斜式足,圈足直徑大,許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現(xiàn)臺階的形狀,其折角處極為挺直或微內斂,俗稱“二層臺”或“臺階底”。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龍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露胎無釉,圈足寬厚。中期青花由于燒成溫度進一步提高,胎體潔白堅硬,斷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雜質,胎體薄厚適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漿白,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顯疏松,偶有小開片。還有一種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沒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經(jīng)過打磨,光滑呈泥鰍背狀,呈滾圓式足。但沒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滾圓,少見火石紅,胎釉結合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當時還出現(xiàn)用精細淘洗的漿泥制成的瓷胎,俗稱“漿胎”,產(chǎn)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體偏輕。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澤深沉含蓄,胎體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齊。
2、青花的呈色。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廣東青料描畫,呈色灰藍,個別發(fā)色欠佳,如香爐,器身紋飾往往濃重灰暗及藍黑,與順治青花特點很相似;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這種青花色料提練精純,由水沉法改進為煅燒法,呈色鮮藍青翠,無漂浮感,明凈艷麗,清朗不渾,艷而不俗,有的呈寶石藍色,鮮藍而不火氣,它與清代其他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區(qū)別,時代特征十分鮮明,并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面貌。人們往往稱康熙青花為“翠毛藍”、“康熙五彩”?!澳治迳保@種色彩變化有五個層次的色階,所用青料有“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對康熙青花評價甚高,謂“其青花一色,見深見淺,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嬌翠欲滴”。器物畫面濃淡深淺、光線強弱分明,不同層次的渲染完全是由工匠們熟練地運用色料的技巧而成,即分水方法,有意識地造成多種深淺層次不同的色調,甚至在一筆一劃中也能分出深淺不同的筆韻,如青花山水人物圖、花鳥圖等,其遠山近水、層巒疊嶂均極富層次,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和立體感。結合暈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達到國畫題材的表現(xiàn)手法,猶如一幅水墨畫,很具觀賞性,這也是康熙青花備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趨于淡雅,有的灰藍,有的泛暈散,也有淡描青花,所占比重不大,多繪在杯、盤、碟等小件器皿上。
康熙朝除了燒造傳統(tǒng)的白地青花外,還有漿胎青花、哥釉青花、藍釉青花、黃釉青花、灑藍開光青花、藍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醬釉內青花、青花紅彩、青花釉里紅、青花加黃、青花加紫、青花戧金、青花鏤雕等派生品種,雖燒造數(shù)量不是很多,但別具情趣。
康熙時期也流行仿燒,也仿明代青花,主要是仿永樂、宣德青花蘇泥勃青料濃重鮮艷帶暈散的藝術效果。其次還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藍中泛紫。這時期最擅長仿宣德青花瓷,由于采用的是國產(chǎn)鈷料,含鐵量低,穩(wěn)定性好,所繪花卉雖有黑色結晶斑點,是采用人工重涂積點方法,有意點染形成,青花色調下沉度及質感不夠,釉面同樣泛青,個別也有桔皮紋,用手撫摸釉面,比較光滑,凹凸不平感覺不明顯,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帶有波浪狀,總體來看,仿制水平還是很高的。
二、康熙青花瓷器的裝飾
康熙青花不僅造型優(yōu)美,而且花紋描畫有獨特的表現(xiàn)才能和創(chuàng)造精神,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裝飾題材廣泛,包羅萬象,圖案布局巧妙合理,與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窯青花在紋飾方面,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鮮明的時代性。能夠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聯(lián),反映當時思想與生活習俗的圖案大量出現(xiàn),繪瓷藝人水平上決不低于官窯畫師,突破歷代官窯圖案規(guī)格化的束縛,自由地發(fā)揮民間大眾化特點的藝術風格,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形式多種多樣,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反映當時人民生活的情趣觀念。這種不加修飾,自然、純樸、流暢、富于藝術氣質的民窯青花,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而官窯青花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紋飾對稱、平衡、整齊,主題醒目、突出,代表著當時繪瓷工藝的最高水平。
康熙青花在繪畫技法上,也有不少改革和創(chuàng)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改變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紋輪廓線,然后涂色的傳統(tǒng)方法,即單線平涂,而是采用渲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鑒了西洋畫的焦點透視手法,濃重、淡雅層次分明。在瓷坯上繪畫,一種顏色即能表現(xiàn)出濃淡、深淺多種不同的色調。所謂“分水皴”就是用筆梢蘸濃淡不同的料水滴在胎上描繪,技術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種,最多能分出八九種色階?!短昭拧?/span>曰:“其青花一色,見深見淺,有一瓶一罐,而分至七色九色之多,嬌翠欲滴”。
取材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師法自然和社會,更多地注入現(xiàn)實,反映世俗生活、山村小景,情景交融。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動物、人物故事、神話故事、吉祥紋以及長篇詩句等。也有一些是來自明末清初的木刻版畫內容。康熙青花千變萬化的裝飾圖案,也為其后雍、乾青花瓷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植物花卉紋飾中有:牡丹、菊花、蓮花、月季、桃花、石榴、玉蘭花、松竹梅、秋葉紋,竹石蕉葉、折枝花果、洞石花卉,講究虛實、疏密、聚散的變化。四季花卉寓意“四季平安”,牽?;?、靈芝、纏枝蓮、纏枝菊、纏枝寶相花、十二月花卉等。既有纏枝,也有折枝,擅于將自然界的花卉在寫實的基礎上,采用變形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動物單獨畫的不多,用色普遍較重,多數(shù)是與花卉組合描繪在一起,既和諧自然,又非常生動有趣,如松石鶴鹿、鶴鹿同春、雉雞牡丹圖、松鼠葡萄、海水異獸,更多是仿宣德風格,鴛鴦臥蓮、荷蓮鷺鷥、三獅圖、獅子穿花、牡丹獅子、八駿圖、花鳥蕉葉、喜鵲登梅、鶴桃紋、龍穿花、鳳穿花、麒麟蕉葉、松虎紋等。
人物故事:人物講究“形神兼?zhèn)洹?。有牧童放牛、仕女圖、十八羅漢、神仙、指日高升圖、祝壽圖、文人墨客、攜琴訪友、琴棋書畫圖、五老圖等。人物的面部描畫的不是很端正,周圍常襯以亭臺樓閣、遠山近水、樹木花草等自然風景。仕女形象一般是溫婉、優(yōu)雅姿態(tài),發(fā)髻高聳、臉龐豐滿、眉似彎月、唇似朱點,在圖案中比例較大。有戲嬰、教子、游園、執(zhí)扇、乘涼等。嬰戲圖,充滿童趣,純真質樸活潑而有趣味。很多是庭園嬉戲、兒童姿態(tài)多端,手中多舉蓮、打傘、放風箏,也有四妃十六子、百子圖等,寓意多子多福。許多民窯器中??吹健吧徤F子”圖,小童胸前掛圍肚,有的坐在蓮花上,有的一手舉蓮,具有子孫昌盛之意人物紋中以漁家樂圖和耕織圖最具代表性,前者描繪漁夫們各種歡樂的勞動生活場景,有飲酒吃魚慶豐收,漁舟唱晚、漁翁得利、捕魚圖等。畫面清澈、淳樸、平和,彌漫著豐富的生活情趣,表達了人民安居樂業(yè)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有的人物形象不求逼真,而意態(tài)平淡自然,跡簡意遠,神情流動。
三、康熙青花瓷的款識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識多種多樣,在清代一朝是最為豐富多樣。早期青花一般不書帝王年號款,偶見以宮廷或御花園中的齋堂落款,不帶雙圈,如“中和堂制”、 “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十年)、“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一一年)、 “康熙癸丑中和堂制”(康熙十二年)等,中和堂是康熙皇帝在圓明園中的住所,康熙青花中期開始大量書寫帝王年號款,均為楷書,主要是青花雙圈“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三行六字。晚期青花即有三行六字,也有雙行六字,后者往往不畫雙圈,還有少量的“大清年制”四字楷書款這種四字款在顏色釉中也??吹?,如黃釉碗和青釉瓷器蓋碗等。康熙款總的風格是一般色澤稍淺淡,字體清晰,廋長,端莊工整,清秀有力,熙字寫法有“一撇三臣二筆己一二已”之說,下半部的四點有直點和順點兩種,前者居多。字與字之間拉開距離比較大,上下不是很緊湊,頂天立地,時代特征鮮明。
民窯青花的款識比官窯要復雜,區(qū)別很大,多數(shù)不書寫年號款,這和當時禁書年號的規(guī)定有很大關系。往往寫堂名款,又稱齋堂款,即所居的“齋”、“堂”、“室”、“軒”,還有吉言贊頌款和花押圖記款。多數(shù)是寫在底足,畫有雙圈,無雙圈線的極為少見。少量是在碗心,常見:“碧云堂制”“惟善堂制”“慎德堂制”“拙存齋”等。吉言贊頌款有:“在川知樂”“永慶奇珍”“奇石寶鼎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玉殿傳臚首唱”“益友鼎玉雅制”“世德留芳祿在其中”“滄浪綠水”“文章山斗”“世代文章”“杏林春宴”等。個別器物只是在圈足內畫雙至圈內無字,有些繪樹葉、梅花、海螺、小兔、雙魚、靈乏爵杯、香爐、荷花等圖案標記。盤、碗的足內常寫“佳”字或“?!弊?,有的描繪筆、銀錠、如意來寓意“必定如意”,有的描繪雜寶、方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