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光”作為我國傳統(tǒng)陶瓷裝飾上常見的一種形式,具有很好的圖案裝飾效果,在視覺上可以使主題裝飾突出,比較快捷地傳達藝術家們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審美情趣,既美觀又容易被人們所接受。
所謂“開光”,景德鎮(zhèn)陶瓷的老藝人又稱為“開堂子”,是在瓷器上構成圓形、長方形、菱形、扇面形等外框,然后在該空間里飾以山水、花紋、人物等,具有突出主體、對比強烈、以靜襯動等特點。開光之法,猶如打開了一扇窗戶,我們從不同的窗口看到了不同的風景,有俊秀的閨閣仕女,有無憂無慮的牧童放牧,還有明麗的青山綠水……萬千精華,美不勝收。
瓷器開光裝飾畫法源自哪個朝代,目前還沒有定論,但從考古資料來看,至少可以追溯到宋朝。最早的開光瓷見于宋代的磁州窯和吉州窯,這是當時兩處著名的窯場,規(guī)模宏大,生產數量很多。兩窯的能工巧匠,已能在瓷胎上熟練地繪圖寫字,對瓷器進行美化裝飾,開光藝術也就在此時產生了。
元、明、清景德鎮(zhèn)瓷器上更是大量運用開光技法進行裝飾,并有所創(chuàng)新。例如成化瓷器上的菱形開光,康熙五彩瓷器上的“福”、“壽”字開光,乾隆粉彩轉心或轉頸瓶腹部圓形開光加鏤空等,技法精湛非凡。清朝更為多見的青花瓷、彩瓷則把這種瓷器裝飾畫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開光中的景象有民間故事、姻緣故事、童子嬉戲、山水花鳥、詩詞文字等,只要是代表吉祥美好祝愿的,都可以在開光中表現出來。
圖中所示為石家莊市博物館景德鎮(zhèn)陶瓷藝術家《丹青妙手·瓷壇才俊》粉彩作品展展出的一件粉彩作品,器型端莊、規(guī)整,為中國傳統(tǒng)瓶型——福桶瓶,色彩淡雅,又不失華美之氣。此瓶高47厘米,瓶寬17厘米,鼓腹短頸,圈足???、足描金。器身淡粉藍釉地粉彩繪花鳥,足部描金繪回紋。開光中景象為雞撲飛蟲,雞寓大吉大利之意, 西漢初期,韓嬰在《韓詩外傳》中謂雞有“五德”:“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正因為雞是可信賴的“五德之禽”,有詩贊曰:“意在五更初,幽幽潛五德;瞻顧候明時,東方有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