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范偉和高秀敏表演的小品《賣貓》的觀眾,都會為結尾那句“全指著這個碗往外賣貓呢”而捧腹大笑。醉翁之意不在酒,一個收藏迷寧愿出1000元買一只普通的家貓,為的就是順便拿走那只喂貓的碗——那可是明朝萬歷年間的碗。結尾一句不僅抖響了包袱,也道出了收藏界的亂象。
俗話說,亂世買黃金,盛世藏古董。近年來,收藏熱遍及大江南北。各種拍賣會、鑒寶節(jié)目層出不窮,各地古玩收藏市場如火如荼。但全民收藏熱引發(fā)的“后遺癥”也隨之暴露。在人潮洶涌的免費鑒定會上,諸如老頭老太把普通拐杖當成名貴黃花梨的現象不在少數,弄得專家哭笑不得。古玩行業(yè)最值錢的是眼力,最需要的是耐心。正所謂“3年不開張,開張吃3年”。但不幸的是,絕大多數收藏者既沒有眼力,又缺乏耐心。95%的人用95%的錢買了95%的贗品。加之一些所謂的鑒定師只要收錢即可隨意開具鑒定證書。廉價的地攤貨搖身一變就被鑒定成古玩,而后販賣給不懂行的人,為黑心賣家獲取暴利。在金錢面前,專家頻頻失節(jié),“黑嘴鑒定”日益猖獗。由于缺乏法律監(jiān)管,收藏界亂象頻發(fā),贗品大行其道。一個藏友倒下去,千萬個藏友站起來,那么這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
一方面,撿漏心理與一夜暴富的幻想普遍存在于藏友身上。很多人抱著投機和僥幸的心態(tài),或低價買進,找機會加價賣出;或指望買上一百件,有一件為真也值。電視劇《人生幾度秋涼》里,尚珍閣老掌柜一生的積蓄與聲譽毀于一張打眼的假畫后,語重心長地教育兩個學徒:“利字在心頭,眼睛就被蒙上了一層霧。金錢左右著眼力?!痹旒僬哒抢昧诉@種扭曲浮躁的收藏心態(tài),為贗品橫行開辟土壤。另一方面,媒體的推波助瀾也加劇了人們的社會功利心,導致藏品經濟價值的放大與文化價值的缺失。近年來,國內收藏類電視欄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收視率也節(jié)節(jié)攀高,像央視的《鑒寶》、《尋寶》、《一槌定音》,北京衛(wèi)視的《天下收藏》,天津都市頻道的《藝品藏拍》,河南電視臺的《華豫之門》……更有各種天價拍賣、一夜暴富的新聞報道滿天飛。
早在1922年,李普曼就在《輿論學》一書中提出傳播學中的“擬態(tài)環(huán)境”(Pseudo-environment)理論。該理論認為,現代社會變得越來越復雜,對超出自己經驗以外的事物,人們只能通過各種新聞機構去了解。所謂“擬態(tài)環(huán)境”是指我們的信息環(huán)境并不是客觀環(huán)境的鏡子式再現,而是大眾傳媒通過對信息的選擇、加工和報道,重新解構后向人們所展示的環(huán)境,我們看到的環(huán)境是媒介化的虛擬環(huán)境。現代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對大眾傳播設置的“擬態(tài)環(huán)境”的反應。
在熒屏之上,一個小碗小罐,動輒上百萬元、上千萬元,為多少人幾輩子的財富積累所不及。雖然媒體也會掄錘打假,但在巨大的金錢利益面前,經大眾傳媒渲染后的這種一夜暴富式的財富獲取方式,更刺激著普通人的神經。其實無論通過電視、報紙,還是互聯網,你所看到的繁華往往都是片面的。你只看到別人動輒獲財,卻不知中獎的幾率遠比買彩票還低,也不知熒屏背后的幾家歡喜幾家哀愁。
伴隨著經濟價值不斷被大眾傳媒的過分放大,本該彌足珍貴的藏品的文化內涵卻越發(fā)被忽略了。如果僅為財富和投資而藏,收藏便失去了它的本意。說到底,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本應是文明一脈相傳的繼承與發(fā)揚,是修身養(yǎng)性的情趣與寄托。過分渲染藏品的經濟價值,無疑是在加劇全社會的功利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