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介紹,重慶考古所舉辦此次活動旨在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良好氛圍,讓更多市民參與到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工作中來。由于庫房面積有限,參觀人員限定在20人左右,其中主要是文化遺產(chǎn)保護志愿者。
在陶器庫房內(nèi),擺放著漢代到清代出土的各類陶器。據(jù)重慶考古所方剛介紹,此次開放的庫房中,有不少漢代的隨葬陶器,比如陶塘、陶井、魂瓶等。記者看到,陶塘其實是一個縮小的水田模型,里面裝有烏龜、田螺、青蛙等動物,方剛介紹,陶塘是東漢古墓隨葬品中比較常見的器件,這些出土的隨葬物品對研究東漢時期的喪葬習俗和民間生活習俗有重要價值。
現(xiàn)場工作人員介紹,因為出土文物都埋在地下幾百上千年,見了空氣后或有一些變化,修復工作的一部分也是讓它“定形”。出土文物經(jīng)修復后,需在文物庫房存放一年以上,如外觀無變化才會被移交至相關博物館或者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