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一朝只有17年,正處于明末清初更迭的轉(zhuǎn)變時期。在當時瓷器的燒制并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歷史溫馨記載并不多。當時瓷器在造型方面有些沿襲了明末天啟、崇禎時期瓷器的遺風,但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型品種,下面就具體介紹一下鑒定順治瓷器的方法:
清初官窯瓷器燒造時斷時續(xù),產(chǎn)量減少,朝代更迭的動蕩環(huán)境,使許多原先為御器廠燒瓷匠師為了生活所迫,投身到民窯造瓷業(yè)中,他們帶來了先進的制瓷技術,促進了順治民窯瓷器的發(fā)展,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促進了官窯的生產(chǎn)。民窯器多造型古樸稚拙,胎體厚重,器足寬厚,多為砂底。釉質(zhì)青白,多白中閃青,如鴨蛋殼色。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為多,一些琢器釉面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醬黃釉的特點。青花色調(diào)大致分為四種,其中的翠青色與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居多。
圖案紋飾,內(nèi)容新穎。流行的紋飾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還有畫中題句等。器足演變?yōu)闈L圓的泥鰍背狀,底部可見螺旋紋,此時已流行明末出現(xiàn)的寬圈足的雙圈底足??钭R,分官窯款與干支紀年款,有楷書、隸書和篆書。外底施白釉,內(nèi)雙圈青花書“大清順治年制”六字楷書官窯款,是少見的順治官窯器,制作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