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認(rèn)識里,“克拉克瓷”最初頗具傳奇色彩,公元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海上捕獲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號”,船上裝有大量來自中國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產(chǎn)地,歐洲人把這種瓷器命名為“克拉克瓷”。直到上世紀(jì)90年代,陶瓷界才最終確定“克拉克瓷”原產(chǎn)地為中國福建漳州的平和。
克拉克瓷的特點是寬邊,青花瓷為多,在瓷器盤、碗的口沿繪分格及圓形開光的山水、人物、花卉、果實等。萬歷克拉克青花盤使用浙料繪畫,有翠藍(lán)、灰藍(lán)、淡藍(lán)幾種色調(diào),運用分水技法,形成三至四個色階,為康熙青花的成熟奠定了基礎(chǔ)。
克拉克瓷的圖案雖然是中國傳統(tǒng)畫法,但紋飾布局已非中國風(fēng)格,可能是專門為外銷而設(shè)計生產(chǎn)的。畫師們熟練地運筆,無論勾、點、染皆隨心所欲,自然灑脫。凡是勾勒圓圈,皆是用兩筆拼湊而成,這也是明末清初瓷畫的一個特點。這種花卉圖案具有典型的歐洲風(fēng)格的青花瓷器,也是中國青花瓷器在歐洲的叫法,專指這種深得歐洲王公貴族喜愛的外銷瓷。
Copyright ? 2012 景德鎮(zhèn)市傳統(tǒng)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郵箱:jdzcyjyx@163.com 贛ICP備1901296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