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野亭山水瓷板
“紫艷半開離菊靜,云霧繚繞山空濛”。觀汪野亭的山水瓷畫總能體會到詩般意境。汪野亭先生(1884-1942),珠山八友之一,是民國時期景德鎮(zhèn)著名的新粉彩大師。其創(chuàng)作的山水瓷畫,采用粉彩青綠山水技法,落筆奔放,煙云升騰,有類潑墨,風格古拙雄渾。收藏界譽為“汪派山 水”。以往前人在談及汪野亭先生的瓷畫鑒定問題時,總結出的特征如下:其釉面常常呈現(xiàn)出一層淡雅的紫色;其構圖往往山水相連,云霧飄逸,臨之只覺置身其中,意味無窮;早期畫風受清初四王影響,用筆工細,線條細長,少擦彩,類似傳統(tǒng)絹畫,畫面清新秀麗,和諧柔美,色彩明麗而不俗。中后期則受石濤影響,風格為之一變,取宣紙作畫之法,少細長線條,多擦彩色淡素,清雅,類似墨彩渲染。晚年畫用筆尤簡練,含蓄而韻味深長,因受佛教影響,畫面多香靜清寂,觀之如身臨其境而感超塵脫俗。
很久以來,心中一直牢記前人所總結的汪野亭先生瓷畫的鑒定要點。每次參觀博物館或遇到相關藏品,都要用心體味,但始終只有些模糊的印象。適逢北京的張先生收藏有一塊汪野亭粉彩山水掛屏,繪于1937年。蒙先生厚愛,多次上手觀賞此屏,仔細賞玩,長期隱約迷惑于胸的一些問題豁然解開。故就汪野亭先生妙用“雪白”顏料一題,貿然成文,不當之處,敬請各位前輩和同好指教。
粉彩是瓷器釉上彩繪的一個品種。粉彩顏色豐富,大致分為凈色、透明色、不透明色三類。雪白是粉彩眾多顏色中透明色料中的一種,其化學成分是:石末22.7%、鉛粉77.3%。配成后,拌勻、磨細成粉狀。雪白作為粉彩顏料中的基本色之一,透明無色,主要用作配色。粉彩透明色料中均有雪白的組分,如大綠:以65%的大綠、5%的老黃、30%的雪白配成;也可以60%的大綠、5%的凈黃、30%的雪白、5%的古大綠配制而成??嗑G:以70%的苦綠、14.5%的大綠、0.5%的生紅、15%的雪白配成;也可以77.7%的苦綠、5.5%的古大綠、16.8%的雪白配制而成。淡水綠:以15%的大綠、85%的雪白配成。墨綠:以3%的珠明料、60%的雪白、37%的大綠配成。淡古紫:以67%的雪白、33%的廣翠配成。淡赭石:以60%的雪白、40%的深赭石配成。深赭石:以氧化鐵3%、老黃3%、胭脂紅1%、雪白93%配制。除此以外,在粉彩中雪白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蓋填生料。生料是粉彩的主要畫料,其作用正如同繪畫中的用墨一樣。生料即珠明料,其化學成分是氧化鈷。當珠明料用來繪制釉下青花時,高溫燒成后呈現(xiàn)藍色。而當把珠明料用乳香油調好,用作釉上彩繪時,其經(jīng)低溫燒不熟呈現(xiàn)灰色,且用手擦,很容易脫落。故在粉彩中稱珠明料為“生料”,必須要蓋填粉彩所用的各種透明顏色,才不會脫落。雪白正是蓋填生料的重要透明顏料。如此看來,雪白的主要功用是其工藝性。
以往對汪野亭先生粉彩繪畫中顏色的研究,關注的多是其綠彩和藍彩的運用。在其對雪白的運用上,則幾乎沒有進行關注。汪野亭先生粉彩山水瓷板畫釉面常常呈現(xiàn)出一層淡雅的紫色,其原因是以生料代墨,生料在整個畫面構圖中起骨架作用,而生料在用雪白覆蓋再燒成以后則呈現(xiàn)出紫色。從道理來講,釉面紫色的呈現(xiàn)是一種工藝性的表現(xiàn)。但汪野亭先生卻把這種工藝上的紫色用來描繪山中煙斜霧橫,輕煙籠罩,云蒸霞蔚之景色。汪野亭先生粉彩山水畫中,山水相連、云霧飄逸的藝術風格中,雪白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一,表現(xiàn)遠山時雪白的作用。先以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山巔,以留白手法表現(xiàn)山麓云遮霧繞的空景象。而在寥寥數(shù)筆中,兼用擦,以模糊山峰之輪廓線,同時使得生料在瓷面上厚薄不均,雪白罩上燒成后呈現(xiàn)色澤不一的紫色,更好地表現(xiàn)出輕煙淡巒的遠山景觀。這就是汪野亭先生巧妙運用生料和雪白,從而在陶瓷粉彩裝飾中表現(xiàn)出中國畫的水墨淡彩技法。第二,表現(xiàn)近山時雪白的作用。汪野亭先生不僅在描繪遠山時大量使用雪白,以產(chǎn)生縹緲遠望之感。同時其構圖也廣泛使用雪白在近山景象之中。遠山和近山,同是山體,卻由于構圖上遠近關系的不同,從而產(chǎn)生了線條、敷色與雪白的不同結合方式,以形成各自之風貌。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近山山體線條用筆蒼勁,皴擦古拙,色澤較濃。敷上透明的雪白燒成后,近山之姿躍然而出,山中景象零零種種,凸顯于前。在這里,雪白明顯起到的是放大鏡的作用,這與其在遠山表現(xiàn)中的作用,顯然是截然不同的。汪野亭先生正是憑借他深厚的國畫功底,對陶瓷材質、顏料和燒成工藝的熟練掌握,把同一種雪白顏料表現(xiàn)在不同的山體上。加之以濃淡不同的料色,表現(xiàn)其距離的變化,形成山體突兀的高遠之勢,重巒疊嶂的深遠之意,縹縹緲緲的平遠之感。仔細體味,只覺妙不可言。第三,表現(xiàn)云煙時雪白的作用。汪野亭先生在繪制眾山煙霧飛騰、氣象萬千之景象時,“以白當黑”,不著一筆,而云霧之氣縹縹緲緲,油然而生。留白的處理本是中國傳統(tǒng)技法的一個特點,然而具體運用在粉彩裝飾繪畫中,汪野亭先生卻賦之以新的表現(xiàn)形式,煥發(fā)出藝術創(chuàng)新不已的活力。在中國畫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中,留白只有以平面的形式表達,當其移植到新的工藝美術中時,卻由于材質的變化,工藝手法的不同而產(chǎn)生出新的意想不到的藝術表現(xiàn)效果。就云煙的表現(xiàn)來講,由于雪白的覆蓋,燒成后在釉面上形成透明的一層雪白釉。正是這層釉面使得畫面層次豐富,增強了粉彩云煙的表現(xiàn)力,使得中國畫的留白中從平面產(chǎn)生了空間感。瓷畫釉面上的珠明料起著地的作用,形成山之輪廓,甚至山上景物之概括,這是實。而釉面上的雪白釉卻以虛的形式表現(xiàn)出山體雄渾之體感,及其上朦朧之云霧。不管近觀還是遠望,頗能體會到汪野亭先生構圖中景物深淺、虛實、偏正、繁簡關系的處理實在是讓人感嘆萬千。第四,水流表現(xiàn)中雪白的作用。世間傳聞汪先生作畫前胸有成竹,作畫時極為迅疾,這在其雪白的使用上可見一斑。在瓷畫的左側,從遠山、云霧到遠水、近水,一路下來,其雪白的填覆采用的是一次用筆。這樣施加的雪白燒成后,表面薄而平,意氣貫通,氣勢恢宏,由此山水相連、水天一色的藝術風貌悄然形成。汪野亭先生在描繪茫茫水波時,是匠心獨運。山水畫中,山無水則不媚,畫面缺水則不活。如何表現(xiàn)水也是山水畫的一個重要課題。在傳統(tǒng)中國畫技法中,同樣也是以留白的方式來表現(xiàn)溪流、瀑布等。汪野亭先生在描繪水流時,采用的也是留白的藝術技法。在中國畫技法中,水一般不用線條來進行表示,然而汪野亭在粉彩中水的表現(xiàn)時,卻利用畫稿定稿后鋪設雪白的這一工藝程序,用筆在瓷板上留下了水流從遠到近,蜿蜒綿長的流向線條。生動地表現(xiàn)出流水的動感,同時產(chǎn)生了從平面走向了空間的視覺效果。除此以外,雪白釉面的光潔、溫潤能更好地表現(xiàn)水面波光粼粼之感。加之雪白線條自然形成的岸邊,未加雪白填蓋的遠處之帆船、中景之平沙淺渚、近景之漁人劃舟,形成了以江岸為地、水面為景,以及江面為地,船人樹木洲汀為景的兩重畫面,層次分明,含蓄蘊藉。
上述幾點是筆者關于汪野亭先生粉彩山水中雪白顏料運用的一些思考和研究,愿與藏友商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