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曾經歷過改革、創(chuàng)新歲月的藝術家解強成了某種典型,也正是因為這樣人們會更加理解他陶藝作品上那股民族生命力。
1986年夏,解強畢業(yè)于原輕工部廣州工藝美術學校工藝繪畫專業(yè),被分配到景德鎮(zhèn)去做陶藝。之前專注繪畫的解強,忽然轉而去做了“泥匠”,他逐漸生出許多疑惑和不滿來。
“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吹滿了整個廣州,到處都是大膽創(chuàng)意的氛圍。而當時的景德鎮(zhèn)還是一個閉塞的小鎮(zhèn),人們的思維方式還停留在千百年來的傳統里,所以做出來的陶藝就那么幾種樣子,從沒改變。因為這種情緒,解強漸漸成了有名的“叛逆青年”,沒有朋友,沒有社交,只是把自己關在工作室里,一股腦兒悶頭搞創(chuàng)作,不想受傳統創(chuàng)作的束縛,于是也就成了獨行俠。
解強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并沒有收到好評,而是橫遭非議,承受著精神和物質雙重苦難的年代,解強依舊沒日沒夜、孜孜不倦地把各種無形的創(chuàng)意化為有形作品。1991年,日本一個企業(yè)來景德鎮(zhèn)收藏瓷器,解強的作品終于遇到了伯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模仿他。
如今的陶藝天地可謂是“花花世界”,照理說解強該覺得這是一段黃金時間了,但在一片開放的氣息中他卻選擇了“閉關”。
現在的陶藝太注重形式感,三五天地翻花樣,缺少文化,創(chuàng)新是對的,可再新不還得是中國的東西,解強把徽派建筑、清雅山水等獨特的中國元素“畫”上了陶器,不少畫面還蘊含著中國古代哲學的譜色、深遠,解強在繼承與學習的基礎上憑著自己的靈感,開創(chuàng)了屬于自己的一塊陶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