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楊海生這個名字,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或許早已陌生,或者他本身就是一個并不清晰的傳說,但他那僅存于世、凝結(jié)著泥性與人性的手工造型捏塑,仿佛在訴說、始終對抗著歲月的陌生與遺忘。
楊海生,子海昧子,江西豐城縣人。身處動蕩的年代自然民不聊生,童年的楊海生從豐城逃難,來到偏安一隅的草鞋碼頭景德鎮(zhèn),拜瓷雕名匠蔡壽生為師學習堆雕技術(shù)。
楊海生沒有文化,完全沒有念過書,在部所的工資是98元。每當發(fā)工資的時候,他拿出50多元給老婆養(yǎng)家,盡管生活很艱難,但楊海生是個天性樂觀的人,見人臉上都是笑容,喜歡開玩笑,樂于幫助人。那時部陶研所有許多大專院校畢業(yè)的年輕人,每天中午休息時或下班后,他們都喜歡聚集在楊海生的工作室。有時向他請教捏雕方面的問題,有時來聽楊海生唱幾段戲曲。高興的時候,楊海生會拿下掛在墻上的二胡,來上一段《二泉映月》,年輕人聽得如醉如癡。
在與瓷土幾十年的摸爬滾打中,楊海生學會了“與瓷共舞”。他用幾根泥條和小小的泥塊,信手盤泥、粘接、捏塑,在收放有序的變化中、在瓷土制成的器物里,盡情地享受著創(chuàng)作的樂趣。
楊海生熱愛生活,擅長將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的塑造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他常常告誡徒弟楊蘇明,注重雕塑技巧的同時要仔細觀察生活,“做得好就是一朵花,做不好就是一個疤”。這是他對于花卉捏塑時,常常告誡年輕人的一句話。
1970年某,中國的政治運動喧囂塵上,楊海生——這位才華橫溢的民間老藝人,生于戰(zhàn)亂卒于亂世,在坎坎坷坷風風雨雨中,載著歲月的光影與節(jié)奏,背著時代命運的歡愉與悲嘆,在他的小屋靜悄悄地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Copyright ? 2012 景德鎮(zhèn)市傳統(tǒng)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郵箱:jdzcyjyx@163.com 贛ICP備1901296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