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指的是陶瓷器表面的一種玻璃質層。釉層的作用是使陶瓷表面光潔美麗,吸水性小,易于洗滌和保持潔凈。由于釉的化學性質穩(wěn)定,釉面硬度大,又使瓷器具有經久耐用和耐酸、堿、鹽侵蝕的能力。此外,顏色釉還能起到裝飾作用,使瓷器美觀。
我國古代陶瓷釉的種類繁多,根據設定的標準不同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分類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按照釉的成分,可以分為石灰釉、長石釉等;根據燒成溫度,可以分為高溫釉和低溫釉;按照燒成后的外表特征,可以分為透明釉、乳濁釉、顏色釉、有光釉、無光釉、結晶釉、玻璃釉、開片釉、窯變釉等。除此之外,施釉方法也有多種,如浸釉、蘸釉、澆釉、噴釉、蕩釉、滾釉、刷釉等。
釉與器物窯口鑒定
古代陶瓷生產,釉的材料來源,同胎土一樣,大部分都是就地取材。由于釉的成分不同,以及燒成溫度、窯內氣氛、施釉方法、工藝技術等方面的差異,各個地區(qū)、各個窯口的陶瓷產品在釉方面往往會形成一定的特色,具有比較鮮明的特征。如唐代壽州窯瓷器以生產黃釉為主,另外還有黑釉、茶葉末釉和窯變釉等。黃釉色調深淺不一,釉色呈現出黃、蠟黃、鱔魚黃、黃綠、黃褐等色,器物積釉較厚處常呈現翠青色窯變釉。采用蘸釉法施釉,一般施釉不及底,多數器物的底和圈足無釉,常有流釉現象,在器物下腹部出現蠟類痕。釉層厚薄不均,釉色濃淡不一,玻璃質感強。胎釉結合有時不緊密,出現剝釉和自然開片現象。
古代瓷窯,雖然也有同時生產多種釉色的的產品的時候,但是基本上都是以一種或者是幾種釉色的產品而聞名。像是邢窯、定窯的白釉,壽州窯的黃釉,汝窯、南宋官窯、耀州窯、越窯、龍泉窯的青釉,建窯的黑釉,鈞窯的天青釉、月白釉、玫瑰紫釉等。有些窯口釉的特征,有時甚至比胎的特征表現的更加明顯。對于有經驗的古陶瓷鑒定者,有時候僅僅只需要觀察一下器物的釉,即能大概的知道它的窯口。如鈞窯的蚯蚓走泥紋、定窯的蠟淚痕與竹絲刷痕、宋代耀州窯瓷器底足處的姜黃色釉等特征,這些都是鑒定瓷器窯口、乃至真?zhèn)蔚囊c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