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古人認為菊花能輕身益氣,令人長壽有征。菊花還被看作花群之中的“隱逸者”,并贊它風勁齋逾遠,霜寒色更鮮,故常喻為君子。
菊花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從宋朝起民間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會,菊花又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中國歷代詩人,畫家以菊花為題材吟詩作畫眾多,因而歷代也留下了以菊花裝飾陶瓷的名品佳作。
如中國硅酸鹽學會編著的《中國陶瓷》中有描寫陶瓷菊花紋,比如關于琺瑯彩瓷器中寫到:“在素燒過的瓷胎上,以黃、藍、紅、豆綠、紫等色彩作地,彩繪纏枝牡丹、月季、蓮、菊等花卉圖案,有的還在四個花朵中分別填寫“萬”“壽”“長”“春”四字,那顯然是為帝王祝壽的器皿”。工匠們把菊花紋與吉祥紋飾完美結合,體現(xiàn)出特殊的寓意,這是清代常見的表現(xiàn)方式。從而體現(xiàn)出菊花紋應用之廣泛。這時菊花紋與其它紋飾的組合也比以前運用的更廣泛些。除歷代常見的菊花紋和其它植物紋樣(有牡丹、蓮花等)組合外,清代也常用菊花紋與動物、人物組合。
清代菊花與其它紋飾組合常運用纏枝紋和折枝紋,運用流暢的纏枝紋把菊花、牡丹、蓮花紋飾等穿在一起作為陶瓷裝飾。而從折枝花卉里提煉出來的折枝紋,也是在陶瓷裝飾里被樂于采用的紋飾之一。
菊花在中國文學作品和社會習俗中有著豐富的文化象征。人們應用菊花紋的象征性、工藝性和裝飾性的特點來滿足上層階級、文人墨客、普通民眾的心理需求和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