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font face="Arial">(南宋·高翥《清明日對酒》)。清明節(jié),對于現(xiàn)在的我們來說,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其實,在古人看來,清明不僅是祭祖之日,還是出游之日?!稓v書》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因此得名?!鼻迕魅?,萬物長,百花開,當真是游春的好時節(jié)。所以,古人把他們的游興也繪制在了瓷器上,使得瓷上清明也氤氳著春天的芬芳。
打馬游春麗人行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這是明代詩人王磐的《清江引·清明日出游詞》,寫的便是清明時節(jié),晴天綠野,楊柳依依,美女如云,秋千蕩漾的情形。一只清代康熙年間的青花將軍罐,它高40.5厘米、底徑18.7厘米、口徑13.4厘米,描繪的便是春日仕女打馬出游圖。只見風含情,柳含笑,有仕女五六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她們騎著馬,在鄉(xiāng)間野外游春,馬兒歡騰,有的踢踏,有的歡騰,有的駐足,熱鬧非凡。更奇怪的是這些駿馬,身上都有深藍色斑點,看上去是那么與眾不同。
攜子出游樂陶陶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這是宋代學者程顥的《郊行即事》,寫的便是清明時節(jié),柳巷亂紅,春山四碧,流水悠悠之美景。一只清代光緒年間的淺絳彩賞瓶,它高23.5厘米、底徑10.4厘米、口徑8.5厘米,描繪的便是一老者攜子孫出游的情形。只見桃紅柳綠,春意盎然,亭臺樓閣,如詩如畫,一鶴發(fā)童顏的老者,由兩個憨態(tài)可掬的孩子陪同著,正在野外賞春。在瓶的另一邊,還有題詩——“別營金馬多華日,花前常伴子孫游”。在古人看來,不僅要福壽雙全,更要子孫興旺,才是人間最幸福的事情。
清明雨中尋酒家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描寫清明時節(jié),出游遇雨,想避雨酒家的事情。一對民國年間由制瓷名家王大凡所制的粉彩瓷,高46.3厘米、口徑11.1厘米、底徑13.7厘米,描繪的正是杜牧詩意。只見云遮霧罩,細雨紛紛,遠山朦朧,籬笆靜默,柴門犬吠,柳枝低垂,槐樹生長,一中年文士正在問路,牧童指向遠方。還有一個更小的孩子,好像還少不更事,手拿柳枝,只管自顧自玩耍;牧童座下的老牛,它不管人世間的事情,抬蹄只管走著。
清明印象民俗風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這是南宋詩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宋朝的繁華從中可窺一斑。當然,宋朝的民俗風還要看北宋畫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一只清代乾隆年間的琺瑯彩盤,直徑35.1厘米,圖案便是“清明上河”之再現(xiàn)。只見紅綠鮮明,房屋錯落有致,人物并行不悖,清晰可見,真是美輪美奐。左上角有“清明上河圖,大宋宮廷畫家、翰林大學士張擇端”,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的字樣。
無論瓷上清明是怎樣的風景秀美,或者千姿百態(tài)、各具形態(tài),文化都要傳承下去,美好的記憶也要傳承。而這些藏品,早已成為文化的載體,永恒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