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板畫起始于唐代,最開始是以墓志的樣子出現,像唐代越窯青瓷墓志瓷板。但是在漫長的制瓷歷史當中,瓷板的發(fā)展非常的緩慢,因為就當是的技術而言瓷板的燒制相對困難。
到了明代中晚期,瓷板的燒制數量有所增加,促進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還是由于各類明式家具的興起。人們樂于對家具進行裝飾,瓷板成為而來鑲嵌于屏風,床等家具物中的裝飾物。明代瓷板主要以青花瓷板為主,也有五彩、斗彩跟色釉等其他的形式,瓷板畫從此開始受到人們廣泛的青睞。到了清代末期,瓷板畫開始完全脫離依附體,以純瓷板畫的形式出現在大家的面前,并達到了非常興盛的程度。
千百年來,人們用“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磬、薄如紙”來形容江西景德鎮(zhèn)的瓷器,將其放在燈光下觀看,瓷質細膩且通透,讓人贊嘆不已,這種質地的瓷器也是燒瓷人們追求的目標。
瓷板畫既能展現出國畫的水墨韻味,也能表現出水彩畫的靈動。瓷板畫的世界里,對于技藝的需要永無止境,有一句老話說“入窯一色,出窯千彩”,燒瓷技術在瓷板畫中尤為的重要,燒制出高質量的瓷板是燒瓷人一貫追尋的目標。
瓷板畫發(fā)展至今,不再單一,開始展現出百花齊放的現象。在主題上,取材更加多樣化,有山水、花鳥、人物等;在表現形式與創(chuàng)作手法上,不僅繼承了傳統(tǒng)中國畫繪畫技巧,而且還融入西方繪畫的表現形式,將油畫、水彩等運用于瓷板畫之中,更有大膽創(chuàng)新的藝術風格出現,如具有古風古韻的古彩、粉彩與新彩、古雅彩、琺瑯彩、青花分水、半刀泥、高溫色釉等將繪畫藝術之美和陶瓷工藝之美完美地結合運用,碰撞出更為豐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