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器又稱“金屬胎琺瑯器”,其胎料絕大多數(shù)是銅,也有少數(shù)是金或銀,釉料為琺瑯。它集金屬加工、琺瑯料制作、繪畫、雕刻、鑲嵌、鍍金、玻璃熔煉等工藝于一體,古樸典雅,金碧輝煌,精美華貴,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幾乎每一件作品都布滿寓意吉祥的紋飾。
據(jù)有關資料記載,琺瑯器最早出現(xiàn)于公元6世紀的西亞地區(qū),元代忽必烈率蒙古大軍西征時,從西亞俘虜了大批善做各種工藝品的能工巧匠,專為蒙古貴族生產(chǎn)豪華日用品,其中就有制作琺瑯器的高手。從此以后,琺瑯器工藝開始在中國生根發(fā)芽??上гa(chǎn)的琺瑯器留傳之今的并不多,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獸耳三環(huán)樽、勾蓮鼎式爐、纏枝蓮象耳爐等可能是元代晚期的作品。
琺瑯器在傳入中國之初,被稱作“大食窯器”、“鬼國窯器”、“佛郎嵌”等。明朝初年曹昭所著《格古要論》就這樣描述琺瑯器:“食窯,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拂郎嵌(進口琺瑯器)相似。嘗見香爐、花瓶、合(盒)兒、盞子之類。但可婦人閨閣中用,非士夫文房玩也,又謂之‘鬼國窯’?!笨赡苁且驗楝m瑯器過于華麗,不夠清雅,所以曹昭認為只適合婦人在閨閣中使用,未將其列入文房清玩之內(nèi)。當然,這只是曹昭個人的觀點,事實上隨著琺瑯器制作水平的逐步提高,琺瑯器的造型和紋飾越來越藝術化和吉祥化,不僅深受文人和士大夫的喜愛,連明清兩代不少皇帝也為之著迷。
學術界普遍認為,明代宣德年間是中國琺瑯器制作的一個高峰期。宣德皇帝朱瞻基酷愛藝術,非常迷戀冶銅藝術。宣德三年(1428年),他命工匠將暹羅國(泰國)進貢的一批“風磨銅”,外加金、銀、錫、寶石等30多種貴重原料,鑄造了三千只異常精美的香爐,被后人稱為“宣德爐”。宣德皇帝對琺瑯器也格外鐘愛,他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選用最好的材料制作掐絲琺瑯。
所謂掐絲琺瑯,就是在金屬胎(主要是銅胎)上,用柔軟的金屬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后把琺瑯質(zhì)釉料填充在花紋內(nèi)燒制而成的器物。宣德年間制作的掐絲琺瑯留傳至今的較多,胎料除了銅以外甚至還有金。這一時期的器型也很多,有瓶、盤、碗、爐、鼎、圓盒、香熏等,琺瑯釉色多為天藍(淡藍)、寶石藍(青金石色)、淺綠、深綠、雞血紅、硨磲白和黃色等。吉祥紋飾多為蕉葉、饕餮、獅子戲球、西番蓮和大明蓮等。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西番蓮大碗掐絲琺瑯,花形館滿,色彩鮮艷,釉質(zhì)堅實,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到了景泰年間,掐絲琺瑯工藝得到更大的發(fā)展。景泰皇帝朱祁鈺是宣德皇帝的兒子,他對琺瑯器的熱愛比起其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在宮廷內(nèi)的御用監(jiān)專門設立了制作琺瑯器的作坊,以上好的紫銅為胎,將純天然名貴礦石研磨成粉,再與進口調(diào)和劑混合制成琺瑯釉。成品胎體厚實,打制均勻,掐絲整齊,磨光細潤,鍍金勻?qū)?,釉面肥厚,色澤晶瑩,其精致和完美程度可謂空前絕后。景泰掐絲琺瑯的釉色在宣德多種顏色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玫瑰紫、葡萄紫、翠藍等,由于多以鮮艷明亮的二藍(湖藍)為主色調(diào),以至于后世干脆將銅胎掐絲琺瑯稱為“景泰藍”。
清代是掐絲琺瑯工藝發(fā)展的又一高峰期。由于社會的安定和經(jīng)濟的繁榮,各種御用器物的制作越來越精美??滴跞?1691年),宮廷造辦處的御用工匠已多達幾百人??滴跞?1693年),造辦處開始設“作”來制造各種工藝品,“琺瑯作”就是其中之一。康熙年間制作了大量琺瑯器,除了宮廷日常所用的碗、盤、瓶、壺、杯、罐、爐、尊等之外,連扳指、帳鉤、桌椅、屏風、佛塔等也用琺瑯器制作,但康熙時期掐絲琺瑯的制作水平較之明朝并無太大發(fā)展。
到了乾隆時期,掐絲琺瑯的制作由于乾隆皇帝的大力推動為之一新。宮廷造辦處專門從廣州招來琺瑯藝人梁紹文,又邀請揚州藝人王世雄進宮制作琺瑯器,對制作工藝加以改進。這個時期所用胎料分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金胎金絲,中等者銀胎銀絲,下等者銅胎銅絲,而且胎體也比以往敲打得更加輕薄。并開始用手搖壓絲機加工金屬絲,使掐絲用的絲料更加均細精美。在釉料制作方面,由于粉碎技術的提高,把釉料研磨得更細,使成品的砂眼大大減少。有的釉料中還加入金粉、銀粉,使釉色顯得金碧輝煌。另外,乾隆時期的鍍金技術也遠勝明代,金水雖然不厚,但十分瑩亮。
乾隆時期掐絲琺瑯的著色以黃、白二色最常見,白是硨磲白,黃是一種干黃,而后期的黃發(fā)綠或發(fā)紅。雖然沒有大面積的藍色,人們?nèi)园堰@些掐絲琺瑯稱為“景泰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