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窯,在今福建德化,故名德化窯,是福建沿海地區(qū)古外銷瓷重要產(chǎn)地之一。發(fā)現(xiàn)由宋到清歷代窯址達一百八十處,重點發(fā)掘了屈斗宮、碗坪侖兩處窯址。元代以來,德化窯瓷器輸出海外,菲律賓、馬來西亞出土有元代德化窯青白瓷,泰國及東非坦桑尼亞等國家也出土有清代德化窯青花瓷器。
明中期白釉玉珍銘刻梅花忍冬紋粿印
粿印(制糕餅?zāi)>?/font>)的生產(chǎn)和制作是德化窯的一大特色品種,閩南語稱之“龜印”或“米粿印”。粿印在閩南民間有著廣泛的用途,舉凡祭奠神明、供奉先賢、婚賞嫁娶、紅白喜事和鄉(xiāng)俗節(jié)慶之類的活動,有條件的人家都會支灶蒸粿,自制糕餅。粿印實用性強,做工講究,紋飾精美,一直以來由于其很民俗,不起眼,很少有人涉獵研究,為彌補這一方面的缺失,本文對粿印的工藝特色作簡單的整理和探討,以便讓大家更好的了解粿印。
印模器形以圓為主,少量方形、橢形、扇形、碗形、異形、象生形、六角形、八角形以及兩面、三面或四面印飾,五面紋飾極少。印坯成型多用手工捏制,或以輪制完成,印堂通常施釉,素面者罕見,直徑普遍在6到20厘米之間,更小或更大則稀有。印紋通常靠手工陰刻、陽雕,最多的是套模復(fù)制,表現(xiàn)紋飾多為花卉生物、動物、吉語等寓意祥瑞,老少皆宜的題材。
中國名瓷網(wǎng) 明中晚期青釉刻牡丹紋粿印
明代粿印胎白釉潤,刀法洗練粗獷,手工制品見長,入清以后印具花樣翻新,紋飾繁縟,精彩紛呈。作為分類,前者是“刻制粿印”,后者為“模制粿印”,優(yōu)長互補,共同形成一個以反面擬稿、雕刻構(gòu)圖、立體成像為藝術(shù)載體的獨立藝術(shù)表現(xiàn)門類,生活氣息濃郁,極具地方文化特色。
純手工雕鑿制作可分線雕、平雕、圓雕、淺浮雕、陰刻或減地陽雕等技法,心想手到,靈活運用,剛勁有度,個性鮮明。一般“雕版”獨活的藝術(shù)價值遠勝于批量“模版”,而雕模、母模、范本已經(jīng)珍貴無比,難得一見。
粿印銘文方式分刻字、模印及青花銘文三種,鐫刻有釉下和釉上兩種。以刻書落款方式在明代時比較多見,清中期以降釉下青花銘文成為主流,寫款書式與位置較為隨意,很少重復(fù)。
粿印以其民俗用品的顯著特征與工藝特色,可用可賞可收藏,加之民國時期民間改用木制品替代,瓷質(zhì)粿印逐漸退出生產(chǎn)領(lǐng)域,久違過后凸顯其收藏與研究價值。
Copyright ? 2012 景德鎮(zhèn)市傳統(tǒng)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郵箱:jdzcyjyx@163.com 贛ICP備1901296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