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瓷器常用的術語,本為歷代行家口語,沿襲至今。它主要用以指明器物的完整和傷損程度及變異情況,根據(jù)特定條件和不同部位所出現(xiàn)的各種現(xiàn)象而定名?,F(xiàn)將其作為一般性常識,摘錄如下:
紫口鐵足:南宋修內(nèi)司官窯特征之一。脫胎含鐵量較高而呈黑灰色,燒時因器口釉下流,釉層簿,胎色微露而呈紫色。此名最早見于明曹昭《格古要論》,明清兩代野史雜記中談宋官窯者多據(jù)此加以引申。
堆脂:明人對宋窯瓷器釉質(zhì)描繪用語。最早見于明代高濂《遵生八簽》,有“汝窯余常見之,其色卵白,汁水瑩厚如堆脂”記載;《清秘藏》、《博物要覽》二書所記均來源于此。后人對釉質(zhì)肥潤的瓷器多用"堆脂"形容。
淚痕:宋定窯瓷器釉面的特征之一。因外部釉厚下垂,似落淚留下的痕跡,故名。最早見于曹昭《格古要論》,文中有“外有淚痕者是真”一句,以此作為鑒別真假定窯的唯一標準?!肚迕夭亍贰ⅰ恫┪镆[》等多為引用。
金絲鐵線
金絲鐵線:宋哥窯瓷器飾特征之一。以釉面開片,紋如冰裂為其特色,是由于胎釉膨脹系數(shù)不同所致,出窯時用草木灰涂抹器表,草灰侵入裂紋內(nèi),紋片即呈黑色,后在黑紋片之內(nèi)又續(xù)開細小裂紋,日久又呈褐黃色,兩種紋片一黃一黑,故有金絲鐵線之稱。此語僅見于《南窯筆記》一書。
蚯蚓走泥紋:北宋后期禹縣均窯所燒宮廷瓷器釉面特征之一。因施釉后晾坯干燥不當,釉層產(chǎn)生裂痕,燒制過程中裂痕彌合,但有形如蚯蚓走泥(蠕動)后遺留的痕跡,故名。禹縣古瓷窯遺址雖已發(fā)現(xiàn)近百處,然蚯蚓走泥紋只在均臺遺址大量發(fā)現(xiàn)。
蟹爪紋:瓷器釉面的紋片如蟹爪,故名。最早見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論》 記載“色好者與汝窯相類……?!?/span>
冰裂紋:亦稱 “開片”。釉面裂紋形同冰裂,故名。因胎釉膨脹系數(shù)不同所致,過早出窯使瓷器驟然遇到冷空氣也能產(chǎn)生冰裂。宋代哥窯瓷器以冰裂紋為主要特征。宋代以后景德鎮(zhèn)窯歷代都有仿燒哥窯瓷器。
花口五出:亦稱 “五出口”。指瓷器的口部為五花瓣者。系仿照花卉形式制作。唐人詩中詠贊花卉,有“花口五出”句,此名蓋來源于此。碗口為四瓣或六瓣時,則稱“四出口”或“六出口”,六瓣以上的則統(tǒng)稱“葵瓣口”或“蓮花口”。
窯裂:專指瓷器燒成出窯前胎體帶有裂痕者。其原因:一屬配料不當;一是燒制過程中所形成。后者因瓷坯裝匣缽入窯時,坯體中還殘留有一定水分,燒窯時必須先用溜火(小火)延長低溫時間以蒸發(fā)水分,然后逐漸轉(zhuǎn)入高溫緊火。否則坯體中水分會由于急劇化成蒸汽引起膨脹而破裂。
芒口:對瓷器口部無釉者的稱謂。北宋蘇軾《志林》曾有 “真玉須定州磁芒所不能傷者乃是”的說法;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也有“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的記載;則此芒字似有鋒芒的含義。證以《吳越備史》所載:“吳越貢宋定瓷有鑲金銀口者”,不鑲金銀口的仍占多數(shù),使用時鋒利的口緣會劃破口唇,因此不堪使用,只能專用汝窯瓷器。
窯粘:專指瓷器在窯內(nèi)粘在一起者。歷代瓷窯遺址里都有這類互相粘結(jié)的次品或廢品,有的是一疊器物粘在一起,有的是瓷器與匣缽粘結(jié)。窯粘的形成有多種原因,主要是配料不當及裝坯滿窯不慎、匣缽堆垛傾斜引起。
夾扁:專指瓷器在窯內(nèi)變形者。產(chǎn)生原因有三:一是配料不當,粘性瓷土過多,硬性瓷土過少,燒成過程中出現(xiàn)癱軟變形;二是燒窯時窯溫上升過快或溫度不均衡;三是倒窯而造成。夾扁瓷器是廢品,在古窯遺址里多有發(fā)現(xiàn)。
沖口:指瓷器的口部有裂紋者。瓷器胎體較薄的,經(jīng)磕碰,口部最易損傷,輕者出現(xiàn)沖口但裂痕一般不長,不影響使用;重者則口緣傷缺,既有損美觀,又影響使用。
璺(wèn):指瓷器因磕碰,胎體有傷痕而又里外一致者。璺是無意磕碰造成的,有璺的瓷器,輕者敲擊時音響不變,重者音啞并有雜音,也稱重璺。傷很多在腹部或近底部,有的為條狀,有的為雞爪狀。
舊胎補彩:指瓷器彩繪紋飾由于長年使用或出土而導致彩色磨傷或脫落,再照原樣補上彩色的瓷器,在舊胎上恢復其原來面貌。明嘉靖、萬歷( 1522-1619)時墓葬出土的紅地金彩和綠地金彩碗,紅綠金彩多脫落,補彩者甚多。舊胎新彩 專指在宋代或明代白釉瓷器上彩繪者,盛行于晚清民國時期。
接口:指瓷器口部損傷后重新?lián)Q接。也是這項技術對于瓷瓶口部損傷過多者,采取截斷方法把口截掉,在截取同時期同類型的瓶口粘結(jié)在一起。接口瓷器以清康熙五彩大瓶為常見,接口方法巧妙,粘結(jié)處涂以彩色,不易看出接痕。
換底:指瓷器底部經(jīng)過調(diào)換者。也指這項技術。傳世品中有晚清時期仿康熙五彩大瓶。這種技藝要求很高,鑲嵌須完整不缺和嚴絲合縫。倘若只注意款識,忽略對全器的觀察,會誤把晚清瓷器定為康熙。
磨口:指瓷器口部磕碰傷損后,經(jīng)砂輪的修磨者。磨口瓷器傳世很多,修磨后傷痕不顯,不妨礙使用。晚清、民國時期有專門從事修補瓷器的行業(yè)。
磨底:指瓷器底部經(jīng)過修磨者。有兩種情況:一是因傷而磨,目的在于彌補缺陷;一是為了模仿而有意磨底。明清兩代仿宣德、成化( 1426-1487)的瓷器成風,這類仿造的瓷器流傳較多,有的把仿得逼真的瓷器在磨去原來的款識,以假亂真。
仿品:指模仿前代的陶瓷器。有兩種情況:一是舊仿舊,如明代正德仿宣德,萬歷仿永樂或清康熙仿成化等,雖是仿品,仍屬文物,有一定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一是新仿舊,如清末、民國初年模仿的歷代名窯瓷器,這類仿品少有價值可言。
干支款:指瓷器上用天干地支組合的干支紀年款。我國使用干支紀年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瓷器上刻劃或書寫干支紀年的以明清時期較多。傳世品有明嘉靖辛酉( 1561),清順治戊子(1648)等紀年款瓷器。
家堂款:指私人定燒瓷器所書寫的自家堂號。始于明嘉靖(1522-1566)時,以景德鎮(zhèn)陶瓷中的青花瓷器盤碗較多,所見有東書堂、滋樹堂、博物堂、玄蔭堂等堂號。清康熙(1662-1722)時比較盛行,青花、五彩等都有,如中和堂、慎德堂、世錦堂、兆慶堂、謙牧堂、世恩堂等;家堂款瓷器沿襲到清末。
私家款:指私人定燒瓷器所書寫的名字或別名。清代前期比較流行,如康熙 (1662-1722)時的若深珍藏、奇石寶鼎之珍、永慶之珍,雍正(1723-1735)時的安吉居珍玩、坦素清玩,乾隆時的舊畹山房、古香書屋、文甫雅玩等。
王府款:指明代王府定瓷器時底部書寫的款識。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子孫相襲為王者多,因之傳世與出土青花瓷器中,書寫王府款者不少,如德府造用、長府造用、趙府造用、晉府造用、萬歷丁亥年造黔府應用、潘府佳器、郝府佳器、秦府典膳所等。這些王府定燒瓷器的時間多在萬歷 (1573-1619)時期。有寫甲戌春孟趙府造用者則是崇禎七年(1634)定燒的清代有道光丁未定府行有恒堂制造款者,多為粉彩瓷器。宜興紫砂中亦有咸豐年定府行有恒堂定燒的茶壺,傳世品較少。
篆書款:指明清兩代瓷器款識用篆書體者。明永樂(1403-1424)時青花壓手杯和白釉、紅釉盤碗的款識都用四字篆書體,宣德(1426-1435)以后多為楷書款;清雍正(1723-1735)時顏色釉瓷器從篆書款為多,多印四字篆款,青花多書六字款。
楷書款:指明清兩代景德鎮(zhèn)瓷器款識用楷書體者。明清兩代官窯瓷器以楷書款為主,篆書款只占很少部分。由于分工很細,款識都由專人書寫,因此書寫的字體大體相似。
堆料款:指清代康熙至乾隆(1662-1795)時琺瑯彩瓷器的款識。因字銘用琺瑯彩書寫后都凸起,以形成堆垛,故名。堆料款有藍彩和胭脂彩兩種,是琺瑯彩瓷器款識的主要款式;有青花者,僅用于紫地琺瑯彩碗,不屬堆料款范圍。
吉語款:指瓷器底部所書寫的吉祥語。始于明代,多見于民窯青花盤碗或罐的底部,流行于嘉靖到明末。常見的有富貴佳器、長春佳器、玉堂佳器、永享佳器、天福佳器、天祿佳器、富貴長春、德化長春、永保長春、萬福攸同、福壽康寧等。有些吉語清初仍沿用。
銅口
銅口:瓷器口緣或足部有包鑲金屬的,包金的稱 “金口”,包銀的稱“銀口”,包銅的稱“銅口”。包金屬的原因有兩種:一是顯示尊貴或豪富,在瓷器上包鑲金銀,五代末至宋初吳越錢氏進貢或陪葬瓷器中較多,宋定窯及青白瓷也有類似出土物;一是為了彌補口部無釉或傷殘而包鑲銅口,也多見于定窯及青白瓷。
五百圾:亦稱“五百件”。景德鎮(zhèn)窯瓷器大小的計量術語。數(shù)字與瓷器大小成正比,即數(shù)字小瓷器也小,數(shù)字大瓷器也大。
大瓶洗口:器物口部的一種樣式。因其形如洗,故名。凡口緣內(nèi)收的,稱 “斂口”,外撇的,呈“撇口”或“敞口”;口緣向上的稱“直口”;凡盤碗一類器皿,口向外折的,稱“折沿”或“板沿”。
圈底:指陶器底部為圓形而向外凸出者。我國早期陶器底部多屬這類形式,新石器時代中期以普遍出現(xiàn),紅陶盆、缽、罐等器皿較多。
圈足:陶瓷器足部的一種形式。指器物底部承以一個圓形圈以托起器身者。唐代瓶、壺、盤、碗等器已有圈足,但不普遍;宋以后盛行,各類器皿幾全有圈足,很少例外。
玉壁底:指唐代碗類中一種底形有如玉壁者。這種碗形多為淺式,碗身作四十五度斜出,碗底中心凹入一個小圓圈,南北各地瓷窯多燒制。是唐代中晚期比較盛行的一種碗式。有的在外口凸起一周邊飾,北方白瓷窯比較多見。
雙底足:也稱“雙圈足”。清康熙前期景德鎮(zhèn)陶瓷中流行的器物底足特有樣式。多見于青花活五彩大盤,小盤也有雙底足者,底部有書“康熙辛亥中和堂制”或“球琳珍玩”款識者,辛亥為康熙十年(1671),也有甲子、乙丑年者,則是康熙十一、十二年的產(chǎn)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