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是與精神相通包羅萬象的。它從來就不特定地屬于誰,任何可以表達美的行為或事物都可以成為藝術。倘若你非要把藝術的含義落實到書面形式上,也許看到的是諸如百度百科里說的那樣“藝術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大多為滿足主觀與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進行娛樂的特殊方式?!敝惖木渥?。這樣的句子,或許有些生硬。
說起藝術,想必會有一句話如順口溜似地脫口而出——“藝術是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曾經讀到過另一句話,“藝術作品有生活就顯得‘大’,沒有生活就顯得‘小’?!边@句話聽起來很有趣,而琢磨起來卻是心生敬意的。我想這一“生活”道出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全部心聲。
“藝術來源于生活” 是大家所共識的。許多美術學院的學生定期要寫生,這些藝術教授們也是言傳身教希望把這些青年藝術創(chuàng)作者們“趕下去”,體驗生活。但其結果卻不一定很理想。往往是走一路,玩一路,美景有,素材沒有,獵奇感有,生活感受沒有。如果說這獵奇感也是一種生活感受的話,那這樣的生活感受小了一點兒,自我了一點兒,社會價值少了點兒,社會責任感少了一點兒。藝術作品必須有生活,必須反映生活,這是每一個藝術家的使命。而生活就在身邊,你是不是可以找得到這些東西呢?生活很簡單,比如我們今天坐公交很擠,下了班去吃自助,周末同學小聚喝咖啡……不可否認這就是生活。但它沒有社會普遍性,對社會沒有價值。這就恰恰體現(xiàn)了“藝術又高于生活”這一點兒。所以,藝術創(chuàng)作必須要目光遠大, 跳出自己的個人小感情的表達,而多一些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的大情懷。
走進生活,體悟生活之后,還要敢于表現(xiàn)生活。鑒于現(xiàn)在所處的環(huán)境到處洋溢了陶瓷的氣息。不妨就從陶瓷說起。這里是擺滿了景德鎮(zhèn)當代名家名作的瓷器展廳。這里擺著的是瓷,談論的是瓷,連放松心情都是要靜靜地一遍遍走過這些瓷。陶瓷的繪畫題材當然是很多了,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等等。有些時候我會站在這些瓷器前想為什么他們要創(chuàng)作這樣那樣的畫面。
比如,這里擺放著的張萬蓮的這件古彩瓷瓶《模特秀》。畫面中,模特兒著不同風格的旗袍,或高貴典雅,或風情萬種。旗袍具有中國女性服飾文化的象征意義,在民國時期一度被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旗袍就逐漸被冷落。但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正在越來越吸引人們的注意,并不斷推陳出新,甚至創(chuàng)作出具有國際風味的旗袍?,F(xiàn)在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看到身著旗袍勇于秀出身材美的女子。作者似乎正是出于這樣的意識,基于自己對旗袍的喜愛,把具有現(xiàn)代氣息的畫面移植到瓷器藝術品上。我們看她瓷器上的模特兒,曲線優(yōu)美,發(fā)型時尚,各式款式的旗袍,或短袖或無袖或高領或抹胸,對稱與不對稱,傳統(tǒng)與個性集于一身。這樣的作品不正是傳遞出了生活的氣息。無論是陶瓷繪畫還是其他藝術,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其賦予了深厚的感情,而這無形中又使得藝術家們失去表現(xiàn)現(xiàn)在生活的勇氣。比如古代中國畫畫漁樵耕讀,是因為這是當時的主旋律。如果被所謂的傳統(tǒng)綁住了,我們在今天的社會還是大量表現(xiàn)漁樵耕讀,就失去了最初的想象力,變成了生活中的弱者。
在繪畫題材中,名川大山是許多藝術家們喜歡的題材。有時我看到這樣的作品的確很震撼,云霧繚繞、山澗溪水,何等壯觀?壯觀之余,一洼水田,耕牛遍地走,又新添一絲淳樸。但有時我也在想,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這些深山之中,或許會看到依山盤繞的小路,還是那小路上的汽車,或許還有一排排水田還有水田小徑間停著的一輛摩托車。這的確是南方大山之中人們生活的寫照,但這路、這摩托車、這小汽車卻是這里生活的人的希望。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大膽地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