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上色釉,源于商代陶器黃釉。漢末晉初,創(chuàng)青釉瓷器。到唐代,則又創(chuàng)造了黃、紫、綠為主的三彩,宋代又出現(xiàn)天青釉、粉青釉、紅寶釉、紫寶釉和黑釉。到了明清,便有了鉤紅、祭紅、郎窯紅、胭脂紅、美人醉等名貴色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眾多色彩斑斕的瓷器中,紅釉瓷的出現(xiàn)是比較晚的的。這源于紅色釉不耐高溫,不易燒制的特點,常被喻為千窯一寶十窯九不成之說。
清代是我國陶瓷的黃金時代,此時的景德鎮(zhèn)窯能燒出各種的顏色釉,而且名品跌出,燒制出了傳世名品郎窯紅。
清康熙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北京故宮博物院
郎窯紅是我國名貴紅釉中色彩最鮮艷的一種,因其產于清朝督陶官朗廷極所督燒的郎窯,故稱之為“郎窯紅”。其特點,用一句話總結就是“脫口垂足郎不流”。這是一件康熙時期的郎窯紅作品。通過這件瓷器,可以明顯看到郎窯紅的這一特點。該器通體施紅釉,釉質在高溫燒造時垂流而使口部顯露出白色的胎體,由于圈足外側刮出的二層臺,阻擋流釉淌下來,底部則紅釉凝聚,釉色濃重。器外底施白釉并鐫刻乾隆御制詩:“暈如雨后霽紅,出火還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插花應使花羞色,比盡翻嗤畫是空。數(shù)典宣窯斯最古,誰知黃祜德尤崇。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題?!庇纱丝梢娗』实蹖筛G紅瓷器也是喜愛有佳,親自題詩,并大加贊賞。
明宣德寶石紅僧帽壺
郎窯紅是模仿明宣德時期寶石紅釉特征燒制的,器皿口部多為白色,與宣德紅釉瓷器的燈草口特征相似。燈草口是由于宣德生坯掛釉一次燒成,燒成后釉面呈失透狀形成的。與郎窯紅不同,寶石紅釉色深沉安定,口沿不露白,釉不垂足,汁水均勻而又凝厚。寶石紅的燒造至明代嘉靖朝便失傳,萬歷以低溫鐵紅(礬紅)替代,至康熙年間,失傳二百多年高溫銅紅釉才得以恢復,并且創(chuàng)制出郎窯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