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xiàn)了早期的瓷器,一般稱為“原始瓷”。東漢以來至魏晉時的青瓷標志了陶瓷制作的新時代;白釉瓷器萌發(fā)于南北朝,到了隋朝,瓷器已經(jīng)發(fā)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fā)展。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制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zhèn)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
燒制瓷器是一門藝術,它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云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二是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
從制作上,瓷器分九個步驟:
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摞泥淘好的瓷泥分割開來,摞成柱狀,以便于儲存和拉坯用。
拉坯將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轉盤內,用手和拉坯工具,將瓷泥拉成瓷坯。
印坯此時瓷坯只是個雛形,還需要選取印模將瓷坯印成各種不同的形狀。
修坯剛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過修坯將印好的坯修刮整齊和勻稱。
捺水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塵土,為接下來的畫坯、上釉等工序做好準備工作。
上釉畫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澀,上好釉后則光滑而又明亮:不同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
燒窯千年窯火,延綿不息,經(jīng)過數(shù)十道工具精雕細的瓷坯,在窯內經(jīng)受千度高溫的燒煉,完成蛻變。
成瓷經(jīng)過幾天的燒煉,窯內的瓷坯已變成精美的瓷器。
瓷器是中國人古代的偉大發(fā)明之一,瓷器的發(fā)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很早就成了使用最廣的中國名稱的由來;"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瓷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