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青花瓷的真?zhèn)舞b定有很多種方法,其中對款識的辨認是比較常用的方式。款識是書寫在青花瓷器上的文字資料,它記載著器物的制作時代、地點以及作者姓名、堂名、畫押記號等。受自身工藝影響,青花瓷的款識與其制作的時代相同,不能后加款。因此,每一個時代的青花瓷款識都具有當時的特征,這也成為鑒定其真?zhèn)蔚闹匾罁?/span>
青花瓷的款識最早出現在元代,只是比較少見,其中包括景德鎮(zhèn)陶瓷館收藏的“戊子年”青花纏枝靈芝紋罐;英國倫敦大學大維德博物館收藏的“至正十一年四月”青花云龍紋象耳瓶等寥寥幾件。
明洪武有青花云龍紋“春壽”篆書款瓶,此外還有草書“福”、“壽”等款。明代永樂官窯青花瓷器上開始出現青花款識,目前也僅見數件完整器物,比如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博物館收藏的青花“內府”楷書款帶蓋梅瓶;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永樂年制”篆書款青花壓手杯等。
從明代宣德起,在官窯瓷器上書寫帝王年號款已成為一種固定的形式。宣德青花瓷器年款較多,第一個特點是無固定的書寫位置,圓器的口沿、內心、琢器的肩部、腹部都可以書寫款識。第二個特點是:以六字楷書款占絕大多數。第三,宣德青花的書法特點是工整、秀麗、大方。從明成化官窯起開始仿宣德款,歷朝不斷。成化官窯款以六宇楷書為主,字體剛勁,中鋒運筆,不易模仿。嘉靖官窯以六字楷款居多,字形呈長方形,筆畫生硬、棱角分明,微微向右傾斜。萬歷官窯款仍以六字楷書為主,并恢復用“××年制”,字體端正,敦厚剛勁,頗似顏體。
清代官窯青花瓷器也多在器底書帝王年號款。順治、康熙、雍正三朝以楷書為主;乾隆至道光時期以篆書為主;咸豐朝以后又以楷書為主。
順治青花瓷器官款極少,以六字楷書為主,字體剛中帶柔,有崇禎款識風格。康熙官窯青花瓷器款識變化較大,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帝王年號款較少,款識字體寬大,筆畫粗獷;中期帝王年號款大量出現,以六字雙行楷書為主,字體秀麗;晚期款字更加秀麗、瘦長,除六字楷書外,還出現了六字篆書款。
雍正官窯青花瓷器款識最為規(guī)矩,字體秀美,仿佛是一個模子倒出來的,以六字楷書居多。乾隆官窯青花瓷器以六字篆書為主,書寫工整,筆道嚴謹,橫平豎直,頗具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