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的朋友圈里有一位書畫收藏的癡迷人士,每次小酌時總會聽到他滔滔不絕的講述自己的收藏“戰(zhàn)績”,眉飛色舞間不時流露出對自己“淡定心態(tài)”的驕傲。的確,無論是沉醉于哪種收藏,心態(tài)總是不可少的,這已經(jīng)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然而,雖然是老生常談,但能做到“心靜如水”的又有幾人?就拿前面提到的這位仁兄來講,他自己也承認,十萬以下的藏品他能夠保持淡定自若,超過十萬心里就會發(fā)飄,上到百萬他很可能會失去理智,所以說“淡定心態(tài)”往往是有臨界點的,超過臨界點依然不急不躁才是“高手”。
與書畫收藏一樣,陶瓷收藏同樣講求心態(tài),它是對人們眼力與心理的挑戰(zhàn)。由于工作原因,筆者經(jīng)常會接觸到一些陶瓷收藏愛好者,其中有初涉此圈的“菜鳥”,也有打拼多年的“大蝦”,在交流經(jīng)驗時也經(jīng)常會談到心態(tài)二字。在他們看來,每次“打眼”基本都與心態(tài)有關,而在筆者看來,這種心態(tài)的變化是利益使然。
電視劇《五月槐花香》中有一段經(jīng)典的臺詞,道出了收藏者心態(tài)變化的根源:“買古玩一類,一怕志在必得,往往想著得字時,就把不得之心排除在外了。二是怕急,東西看見不容易,以為自己攤上了大便宜。這一急,心就失去了那種花錢的負擔。再有怕躁,人家一句話把火拱起來,那時候眼睛就該飄了,不對了?!边@里所說的大概是古今收藏者的通病,尤其是在時下急功近利和拜金主義的社會心態(tài)下,“利字當頭”更容易讓人迷失心態(tài)。
在很多大型拍賣會上,跟風加價的例子比比皆是,超出藏品價值的成交價格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拍賣場上的熱血沸騰只有等到藏品真正到手后才會漸漸冷卻,是不是“打掉牙往肚子里咽”就只有自己知道了。古玩收藏充滿風險和變數(shù),沒人敢保證自己不會打眼,只有不斷增加收藏、鑒賞的知識,看淡名利,將收藏作為純粹的愛好,懂得適可而止、量力而行,才能不斷向理性的心態(tài)靠近。